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12进8,上汽大众的逆向营销调整

2023-03-14 浏览:628 评论:0

价格战的硝烟,正在车市弥漫开来,车企之间“卷”得越发厉害。今年年初,上汽大众完成了对大众品牌全国销售服务中心网络的调整,将原有的12个营销大区精简至8个,进一步推进业务模式全面To C,直连用户。

营销组织变革,优化各部职能

因地理、气候以及文化等因素,各地的消费者在购车上一直有不同的诉求。区域划分的做法,可以让各地区的销售贴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出更契合当地消费市场的应对。只是一直以来,因为垂直化管理机制的实行,让车企所谓的地区性差异调整多流于形式,区域改革刻不容缓。

上汽大众年初对营销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精简了营销大区的划分,并且将总部的权力和资源下放到各区,让新团队拥有更多的权力,制定更加符合本地市场的营销策略。这意味着把更多资源投放到市场一线,充分发挥区域经销商能动性,“让听得见炮响的人去指挥战斗”,知己知彼做出最佳反应。

新营销体系的灵活高效之处,还在于对各地不同体制的经销商,上汽大众会提供差异化培训,因材施教。同时企业还对营销大区的人员结构进行优化,让一线团队在原有销售和售后职能的基础上,补强了市场营销的职能,形成市场、销售和售后的“铁三角”。正是这种差异化赋能,擦亮了大区手中最强的武器,让各个大区制定整体性营销策略时,可以多维度参考当地品牌市占率、商圈情况、用户需求,更能“对症下药”。

而有权限资源的下放,就有战略层面的集中。去年,上汽大众在总部层面就进行了一次“大部制改革”,将原先各司其职的销售部、市场部和网络部职能融合,打造出一个营销中台。其中,渠道和销售合并,市场变成市场传播和客户运营的部分,售后则负责用户满意度的管理。

在此基础上,以产品线作为划分依据,设立了ID.、高端车、主流车三个前台机构,每个机构内分设研究客户、研究市场、研究产品、研究成交四个板块,主要负责全国层面的产品调研、产品策略研究、全国营销策略和定价策略的实施。此举能帮助企业真正实现用户核心的组织与流程优化,而“与消费者玩在一起”则是考核三个新组织最重要的KPI。

一方面,“资源下放”赋能8个大区,实现快速响应,带给用户产品革新及服务体系的创新体验;另一方面,将总体目标、政策和标准制定集中在总部手上的“战略资源集中”,则确保了品牌统一性、全局营销和区域间的公平性。两者在相互协调中,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营销渠道扩展,增加营销触点

如果说营销组织变革是上汽大众迈向直连用户转型的实质步伐,那么以4S店为主体的全新营销渠道模式,则是让消费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企业变化。

以新能源商超店为例。上汽大众ID. Store新能源城市展厅选址主要在重点城市的核心商圈和商场。此举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对线上服务和线下体验深度融合的需求,还能提高品牌及纯电产品的曝光量与关注度。目前,ID. Store已经基本覆盖国内一、二、三线城市,接下来还将加强三、四、五线城市布局拓展。

虽然上汽大众已经拥有1000多家4S店及200家以城市为核心的ID. Store,铺开了重点城市的营销网络。但它的“野心”并不止于此,毕竟下沉市场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卫星店就是上汽大众在距离用户更近的空白城市、空白汽车商圈,实现更广范围用户覆盖的一步棋。这些卫星店体量、投资门槛低,可以只具备销售功能、简单售后功能,也可以兼备销售和售后的功能,主要根据区域位置和当地市场状况的不同进行选择,在区位和功能上是4S店的延升与补充。自去年8月份,企业开启卫星店招募工作以来,已累计发展意向卫星店20余家。

目前,ID. Store、卫星店、交付中心等多形态,与4S店一起形成复合型渠道,构建了上汽大众的全新网络布局,更加贴近消费者。

俗话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用变化去拥抱变化,是车企们面对当今局势的“法宝”。像上汽大众等传统合资车企,更是要拿出求变的魄力,方能立足长远。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100天汽车动态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