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车事儿十问之三:共享汽车,活得下去吗?

2017-03-24 浏览:1691 评论:0


在共享自行车火的一塌糊涂的现在,又开始出现了升级版——共享汽车。短暂的兴奋过后,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共享汽车已经来了,是红火一时,还是新时代的开始?

           我的看法是:根基尚浅,昙花一现。

           乔布斯用苹果手机给全世界展示了抓住用户、颠覆行业的方法——用户体验,可以说,在产品领域没有好的用户体验基本可以判定一款产品的死刑。因此,不看好目前的共享汽车模式也是基于这一理由——用户体验不佳。

下面我们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梳理一下问题出在哪:

一、时效性

理想的时效标准应该能够让用户在任意时间,存在用车需求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共享汽车提供的服务,但在目前的状态下,这是无法实现的,用户不得不花费时间去寻车、还车。也许有人会说,将来数量足够多,像目前的共享自行车一样,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恐怕你看不到这一天的到来了。汽车永远是一件大型耐用消费品,因此体积必然是硬伤,而共享汽车需求的集中区域却是在城市中,且用车时间高度集中(尤其是早晚高峰),恰恰是这些地方,停车是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真正需要共享汽车的地方却无法容纳足够数量的共享汽车存在(停车费就搞死你)。因此,随时能够使用的共享汽车看来是没戏了,时效性不行。

二、便利性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由A到B的门对门直达,这一点私家车可以做到,出租车可以做到,但共享汽车至少5年内不可能做到了,除了停车费用,共享汽车如果不像现在这样集中管理的话,我保证一周之内车里的状态将一塌糊涂(想想就酸爽),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三、安全性

这个更要命,你知道前一个使用共享汽车的人是否携带病菌吗?你知道眼前的共享汽车是否有什么安全隐患吗?

四、舒适性

有人喜欢开车听歌,有人喜欢上车睡觉,难道使用共享汽车就意味着使用者要放弃个人喜好吗?至少目前来看,共享汽车提供不了这些体验,甚至还比不上出租车(至少可以自己睡会儿)。用户永远是对的,我们需要的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共享汽车的车型档次偏低和车型过少,是舒适性体验的一大障碍。

五、代价高昂

从汽车的折旧率来说,15万的车型恐怕首年就会贬值3万,里程数长的话甚至更多,既然共享汽车是一门生意,那么他就是要求产生利润的,可以算一下需要多少次用户使用才能覆盖汽车的贬值和维护保养的成本。考虑到目前共享汽车使用频率会低于出租车,对用户来说,恐怕共享费用反而要超出出租车。在这里我们不要拿OFO之类的例子去比,一是拿着押金做投资,再用利润反哺的模式对用户来说蕴含风险(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二是汽车与自行车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产品,单公里使用成本远远高于自行车,而生意需要讲利润率指标的,因此在资金回报的绝对数额上也必须远远高于自行车才行。结果就是用户的感受很明确——贵。

     其实除了用户体验,还有很多方面对共享汽车的推广产生了很大阻碍,比如全民的契约精神、守规矩的意识、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等等。

那么共享汽车有未来吗?

我认为:有!但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从前面的五点来说,共享汽车发展的前提是我们需要给用户提供以下的条件:

一、随时有车用

二、随处有车用

三、安全有保障

四、车型分档次

五、价格不高于现有出租车

 

满足这五点看起来不容易,但并不是不可能:

一、网络约车,随时可用

二、无人驾驶,由人找车变成车找人

三、车联网技术,后台随时监控车辆状态,保障用户使用的安全性

四、提供给用户指定想用车型的权利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其实我说的就是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因为是无人驾驶,没有了驾驶员,自然用户付出的成本就不用包含驾驶员的收入,那么第五点的使用价格也就低于目前的出租车了。

 

商业模式并不能生搬硬套,共享汽车注定与共享自行车不能一概而论,但却有着自己的光明未来。

      最后,考虑到汽车使用需求高度集中于早晚高峰等时段,而且共享汽车比买车费用低更会刺激车辆使用需求,因此对于想用共享汽车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想法,我想说——呵呵!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100天汽车动态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