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车事儿十问之二:自动驾驶——2020?

2017-03-21 浏览:2348 评论:0

近日Intel收购Mobileye给汽车圈搞了个大新闻,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自动驾驶到底前景如何?

这个问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2015-2016年间,国内国外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关于各个企业开发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的消息,例如特斯拉、福特、宝马、奔驰、谷歌、百度等等。大家虽然路线各异,却高度一致的把2020年定为了自动驾驶商用的元年。国内车企更是不甘示弱,长安、北汽等等一批企业也纷纷展示自己的自动驾驶原型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自动驾驶如此遍地开花,背后是企业在新的竞争领域逐利性的驱动,但是,这种搞法能实现吗?

一、从汽车自身来说:

一般说来,自动驾驶技术包含的四大要素——感知、地图、决策、控制,背后蕴涵着一个绕不过去的前提:软硬结合。

悲观的是,在如此众多的汽车企业大手笔投入的时候,实际上车企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也仅仅是四大要素中的“控制”。反观软硬结合当中的其他部分:感知,包括雷达、摄像头、车联网等信息采集;地图,需要高精度地图并快速更新;决策,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软件机制。以上这些完全不是汽车行业在上百年的发展当中有过深厚积累的领域。

      如此看来,由各个车企单独研发自己的自动驾驶车辆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如果一家企业选择了错误(或是相对落后)的技术路线及合作伙伴,可能在开发费用和时间上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其实汽车行业在这方面早有先例,看看ESP的技术在谁的手里,再看看汽车电子又有哪些公司在开发,仔细数一数世界汽车行业前十供应商的营业额,估计很多人会吓一大跳。这些零部件巨头们已经牢牢把握着通用零部件的研发、制造环节,而各个汽车主机厂更关注个性技术的研发,挖空心思搞产品定位、操控性等等与产品体验相关的方面。

显然,自动驾驶应该属于通用技术范畴,一套完整成熟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完全可以适配大多数车型,因此,暂不论奔驰、奥迪、福特等等自己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一帮土豪公司,对于中国品牌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三缺技术,四缺先发优势的困境来说,我倒更加看好Intel搞芯片,Mobileye做算法,百度出地图,华为保网络,博世大陆天合一众供应商供货,中国品牌厂家最终集成的优化组合。

 

二、从社会环境来说

自动驾驶意味着人可以不参与驾驶行为,否则就是耍流氓、虚假宣传。问题是,面对中国如此不规范的交通环境,我们真的敢用自动驾驶么?

车辆的运行应该放在整体交通环境当中去看,这个环境还包括道路规划,网络支持,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等等各种交通参与者。

设想一下,如果一款车拥有了足够强大的感知能力和计算能力,但是行驶在一条路边遍布小摊的路上(这种道路及其普遍),你坐在车里恐怕比自己开还要紧张。又或者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环境足够好,可以支持自动驾驶,但却有事需要去外地,面对未知的环境,你敢开启自动驾驶吗?

也许有人会说,那我就在高速等路况好的时候用自动驾驶就行了。OK,新问题出现了,我们日常交通有多大比例是在高速上跑?在120公里的速度下,能否做到100%不会出现特斯拉那种传感器判断故障引起的车祸?

考虑以上因素,自动驾驶系统增加的费用支出能与它起作用的时间、价值匹配吗?如果不能,自动驾驶的价值又在哪里?

 

三、从人性本身来说

车内的人,是自动驾驶服务的主要目标,但我们在拼命发展技术的时候,好像在把乘员当成了没有生命和思想的货物看待,所以才会有车辆自主运送人由A到B的简单逻辑。这个逻辑基本没有考虑行驶过程中的人性因素,例如自动驾驶中出现车祸自己如何担责,亦或自动驾驶过程中因担心危险而产生的精神紧张等等。

如果我们不能让乘员真正享受到自动驾驶带来的安心、安全、舒适与放松,恐怕那些负面情绪足以抵消自动驾驶整个系统的价值。

 

在现阶段,也许GOOGLE给了我们一个参考——无人自动驾驶,消除人类操作的可能,试想一下,公共交通行业(出租车、公交车、共享汽车)如果能够实现无人驾驶,在产品品种上可以大幅度减少,在技术路线上基本统一,在使用环境上高度受控,在乘员体验上可以彻底与私家车拉开距离,因此,(无人)自动驾驶至少在现阶段,看起来更适合在公共交通行业大力发展。

自动驾驶,高度依赖算法和硬件迭代,对私家车来说,与其在2020年给我一辆不敢经常用的自动驾驶汽车,还不如给我一套更聪明的ADAS系统,让我远离碰瓷的恶棍、闯红灯的电动车,不守规矩的行人们,毕竟,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车的才是弱势群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100天汽车动态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