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汽车人】宝马被“抄”有蹊跷

2017-10-23 浏览:2100 评论:0

现在,历史似乎正在重演,只不过问题的严重性可能上升了20倍。涉事企业全身而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更能确定,不会有企业垮台,“排放门”级别的严厉惩罚也很难出现。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关于总部被抄家这事,大众似乎可以向宝马介绍一点应对经验。两年前大众因“排放门”,狼堡总部被“突击检查”,具体动作是带走关联文件和数据存储设备(硬盘),并查明涉事员工的身份等,并没有逮人。

日前宝马也被抄。10月20日,宝马位于慕尼黑的总部也被“突袭”,理由是涉嫌垄断,也就是舆论常念叨的卡特尔行为。不过,宝马可能并不乐意向大众诉苦,原因是大众和戴姆勒提供的某些材料,才是宝马总部被抄的司法证据,这就尴尬了,有福同享,有难难以同当。

同病不相怜

同样是“抄家”,执法机构不同、理由不同、后果可能也不尽相同。

两年前,造访大众总部的是检察官和下萨克森州的犯罪调查办公室人员(警方)。

出击的时机则颇为尴尬,因为当时美国那边“排放门”已经全面爆发。德国联邦检察机关被迫因应美国人的要求,必须对大众高管可能涉及的犯罪行为进行取证。检察官们是否卖力?结果如今大家都知道了,并没有大众在任高管遭到德国联邦检察机关的起诉,只有一个倒霉蛋中计被美国人诱捕。

如今宝马这边事关垄断,负责调查的首要责任机构应该是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或者州卡特尔局,但实际上,负责查抄的是欧盟委员会官员。

这是因为宝马涉嫌的“限制竞争行为”,被定性为影响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此时,管辖权被移交到欧盟委员会。这样一来,理论上联邦卡特尔局就无法插手了。

从时间上,宝马早就为这一天做好了准备。

此事早有风声。最晚在7月份,《明镜》周刊和《华尔街日报》遥相呼应,都爆料称大众、奥迪、保时捷、宝马和戴姆勒结成了长期垄断联盟。

各方协调技术标准、成本控制、联合采购(实际上是联手压供应商的价),甚至已经臭名昭著柴油车排放问题,也被协调过。这样的“协调会”开了20多年、60多次,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德统一之初。说白了,哥五个交情可深着呢。全球都觉得这几家德国企业之间可能“有什么”,没想到水这么深。这么多年全球消费者因此多花了多少冤枉银子,只有天知道。现在天道循环?没那么简单。

谁会自毁

五家(奥迪其实是大众旗下品牌)一年的营业收入高达4070亿欧元。如果此事坐实,堪称德国统一后天字一号的卡特尔案。联邦卡特尔局和各州卡特尔局有的忙了。

如果按照联邦法律实打实地罚,营业额的10%,总计罚单将达到400亿欧元之巨。即便不把这几家德国企业罚得倾家荡产,也严重削弱他们的竞争力。至少刚掏出500亿美元的大众,就第一个吃不消。

德国2016年GDP为3.1万亿欧元,不到这几家企业的10倍。这五家尚未达到韩国五大财阀的水准,如果五家里面倒一两家,产业链上游企业裁员幅度,将比垮台的整车厂还要汹涌。如果上百万员工突然没了工作,他们不杀人放火才怪。这样一来,刚产生的脆皮三方联合政府撑不了几天就会倒台。

德国政府脑子再笨,也不会干出自己搞自己的蠢事来。因此,德国联邦卡特尔的动作缓慢且诡异得像“阿基里斯之龟”。2015年抄大众“狼窝”,本来是一次“应酬”行动,没想到抄出来的文件如此烫手。

此后风声时断时续,德国政府似乎没有下狠手的想法。今年7月份大西洋两岸的舆论再度上紧发条,此时不办再也拖不过去了。由欧盟委员会出面,德国和欧盟之间管辖权移交至少花了3个月。宝马有同样长的时间订立攻守同盟,坚壁清野、销毁证据,然后,坐等对方上门。

囚徒困境

根据欧盟的反垄断法律,第一个站出来卖队友的告密者,不对,是关键证人,可以免于处罚;而第二个跪的,则减免50%,其余人等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有说法称,大众在2015年被意外检出“垄断门”证据后,过了不到10天就向联邦卡特尔局发函,承认涉嫌参与垄断密谋。大众可能没想到联邦卡特尔局和欧盟委员会之间,并未充分交换信息。因此,大众作为第一个证人的角色有点疑问。

今年戴姆勒突然宣称自己早就是“关键证人”,不但向欧盟方提供证据,还疏远了其余四家企业。自2014年起就不再出席“秘密协调会”。

话说剩下的F4心有多大?居然没发现少了一个重量级伙伴参会,逻辑上的漏洞太大。

更合理的解释是,这是一出戏,各家扮演各种苦情角色,为的是给欧盟公众和美国人一个交代。唯一心中有默契的观众是欧盟委员会,后者显然知道这五家企业是德国的老底,不可能整垮,而德国正扛着整个欧盟的经济。

不过,也有说德国卡特尔局没有怜悯,铁面无私。2011年,卡车圈的卡特尔案,以DAF、戴姆勒、依维柯、斯堪尼亚、和沃尔沃/雷诺一共支付了30亿欧元的罚金告终,大众旗下的“曼”则作为告密者豁免。显而易见的是,罚了钱,但并没有把哪家卡车企业彻底搞垮。

现在,历史似乎正在重演,只不过问题的严重性可能上升了20倍。涉事企业全身而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更能确定,不会有企业垮台,“排放门”级别的严厉惩罚也很难出现。

(《汽车人》记者/黄耀鹏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