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这些实用且低成本的功能 为何车企偏不给你用?

2017-02-15 浏览:15.34万 评论:22

论选车,虽然中国人喜欢追配置,但在乌七八糟的功能表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用的,而车企抓住了这一点,不断的用高配车型的丰富功能,来提高你的购车预算。反之,一些极其实用,且成本很低的的功能或者功能组合,我们却并不能在低配车型应有的车价范围内享受到。久而久之,该有的没有,应有的也永远出现在高配车型中。

俗话说的好,没有花钱的不是,但钱可以花,咱得花个明白。

这些实用且低成本的功能 为何车企偏不给你用?

一次事故背后

上周,我发生了自开车上路以来,第一次全责事故。虽然只是一次简单的两车剐蹭,但事实上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有一部分恰恰是来源于我的车,没有配置一个成本低却关键的功能:倒车雷达。

事故的经过中,因为小区内道路两旁堵满了车,我只能用倒车的方式开出。这时,又有两辆车进入了小区,与我在并不宽的路上交汇了,我为了躲避其中一辆车上下来的人,向另外一侧打了方向,而当在反打回来的时候,第二辆车后突然出现了第三辆车,躲闪不及,我的后保险杠剐蹭到了对方的后翼子板。

目前很多车型,在配置了倒车影像后,选择放弃安装雷达,想两者兼备只能选择高配

事后我总结了几个事故的原因,首先是下车的人遮挡了我左侧后视镜的视线,我无法看到后方的来车,为之后留下了隐患。其次,如果我的车除了倒车影像外,还有倒车雷达,我第二次打方向时就一定会收到提醒,从而避免这次的剐蹭事故。

以此为例,一辆落地价格超过20万元的B级轿车,却没有配置倒车雷达这样成本低廉的功能,从而间接导致这样一起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发生。虽然倒车影像在技术上要优秀于传统的倒车雷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帮助驾驶者更明确的查看车辆后方情况,但往往在一些狭窄路面,尤其视线不好的情况下,倒车雷达仍然是一个安全功能的刚性配置。所以,在倒车安全辅助上,影像配合雷达是一套组合,而非两个单独的功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车企应该为消费者提供这样的安全方案,而不是谁可以取代谁的问题。

那些极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功能

倒车影像与雷达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会直观的认为影像要比雷达更先进,甚至有人会认为倒车影像技术本身就包含感应雷达功能,所以在购车的时候忽略了这个细节。之后可能在某一次倒车中,盲目的信任影像,直到撞击后才知:“哦,原来我的车没有雷达啊”。

在倒车影像中,仍然会有视觉死角,所以雷达的辅助作用仍然是刚需

再比如一键升窗功能,直至今日也算是一个成本低但实用性极高的配置之一。但现在的车型中,除了自主品牌,你很难看到20万元以下的合资品牌能够提供四窗一键升降的。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他的新车只配置了主驾驶的一键升窗功能,而其余三个都是手动。在刚买完车的前几天,一次晚上回家,习惯性的将四个车窗都拉升一下,当他看到主驾驶的窗户自动上升后,以为其他三个车窗也可以自动上升,于是就锁车走人了。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第二排左侧的玻璃完全敞开状态,车内被各种落叶覆盖,庆幸的是没有下雨。

目前除了自主品牌外,四窗一键升降至少要在25万元以上才能普及

类似这样小而精的功能点其实遍布全车,但车企却死活无法让我们在中低配车型中享受到。胎压监测、自动落锁、电动折叠后视镜、后排出风口以及USB、后备箱的12V点烟器接口等等,这些功能任何一项在整车的成本中占比都是极低的,反而要比什么全景天窗、无钥匙进入这些功能更实际,故障率也更低。

为何车企仍把这些小功能当成宝?

这个问题一直在被吐槽,但的确对于合资品牌以上的车企而言,这些配置是帮助他们做车型分级的重要依据。以日系车企为例,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动力区间内(例如2.0L或2.4L)会分成3-4个配置车型,最低配可以说一无所有, 到了次低配会逐渐加入一些基础功能和配置,例如真皮座椅、倒车影像、多功能方向盘,在升一级,中控大屏、一键升窗、胎压监测会再次加入,只有到了顶配时,才会将符合价位需求内的功能点,不吝啬的拿出来。而这一阶梯,在同一动力总成的基础上,从最低配到高配之间的差价,会拉开3-5万的差距。有这样的预算,你完全可以去买更高动力车型的低配了。

从低配到高配,有明显的配置差异,这种现象在豪华品牌中会更加严重

这样的结果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因为性价比的关系,消费者被迫更愿意选择中低配车型,甚至有人会因为买了高配车型而被套上“你傻啊”的帽子。毕竟用预算换动力是最直观的回报,反而功能项上的缺失,就不重要了。同时在国内的4S店内,销售也更愿意你去选择中低配车型,然后选择后期加装,这部分收费就不经过车企了。所以你很少能够找到高配车型的现车,中低配永远是走量的第一类别。

除了制定价格的需求外,车企也习惯用挤牙膏的方式来让功能逐渐健全。每一次的小改款,车型在不改变外观和动力总成的前提下,都是通过增加配置来让你觉得“焕然一新”,这类招数也屡试不爽。比如某品牌的中低配车型,在改款后加入了高配的某一项功能,车企立刻会打出“性价比之王”此类的宣传口号,证明自己是多么的不吝啬的投入。可实际上呢,消费者原本早就该在这个价格范围里去享受这样的配置。

全新途观L是典型的虎头蛇尾,低配车型功能惨不忍睹

并且当下任何一款车在宣传功能全面的同时,几乎只有顶配车型才与广告中的信息相符。比如刚刚上市的大众途观L,虽然看起来华丽养眼,但功能多数都要在次顶配车型上才会出现,甚至连日行灯这样基础的必备配置,也要在1.8T的顶配上才能拥有。(摔桌子了!)

该如何分辨一款车的“最具性价比”配置?

当明白这些套路后,我们就应该更具体的去分辨一款车中,究竟哪个配置才是最具性价比的。以我的车举例,最低配的车型与次低配差价为12000元,但带来的回报是多了主副电动座椅及座椅加热,真皮方向盘及座椅,和一个天窗,显然消费者事后选择去加装这些配置,也远不止12000元,所以我果断的淘汰掉了最低配。

类似真皮座椅以及倒车雷达等,后期选装很方面,价格也合理

那么次低配与高配之间呢?高配会继续增加例如自动启停、无钥匙启动/进入、自动空调、后排出风、定速巡航等,但要再次多增加26000元的预算,而这其中,有几项很实用,但也有一半的功能我觉得华而不实,同时26000元的预算去换回这些配置,性价比会大幅下降,所以我会单独去加装个别功能,要比直接选择高配车型更划算。

那么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功能原理,其次是个人需求,在通过配置预算的高低,去衡量哪款是最符合自己的“性价比车型”。如果有个别功能的确有需要,可以选择单独加装,比如真皮座椅、倒车影像/雷达、电动座椅等,预算的控制也要比直接跳级选择更划算。

消费者完全没有责任为功能买单

一个成本区区几百元的倒车雷达,却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事故后果。这个责任谁来背?消费者么?要怪消费者不愿意加钱上高配?大错特错!

当汽车产品不断进化的当前,理应很多成熟的功能该变成基础标配,就像时至今日,手机厂商还会让消费者为摄像头去买单么?ABS制动抱死成为了标配,EPS稳定系统也即将普及,但在车内的功能项上,真的有汽车会把FM都当成一个配置点,是不是过分了?

配置延迟更新,在豪华品牌上更加严重

在成熟配置没有彻底落实之前,日新月异的新功能无从找到普及的出路,在基础功能不健全的汽车市场当前,什么ACC自适应续航、自动泊车、HUD抬头显示这类更加高新的技术,又该何年何月能让基础消费者享受到?

所以,消费者完全不应该去为功能买单,责任更多还是在车企及行业规则上,谁顿悟的更快,谁将能够拿到更多话语权,自主品牌如是,合资品牌也如是。因为真的,给低配车加上倒车雷达,能有多伤筋动骨?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