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长城牵手宝马、吉利入股戴姆勒 今天全世界都聚焦中国车坛

2018-02-24 浏览:1072 评论:0

2018年2月24日本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因为两家中国龙头车企的大动作,让这一天成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

长城宝马联姻 新能源MINI或将国产

首先是一纸合作意向书,宣布了长城和宝马的恋爱关系进一步确立。虽然意向书是23号发布,不过大多数媒体得到确切消息的时间,还是在24日凌晨或晚些时候。

早在2017年10月,有关长城与宝马合资的消息甚嚣尘上,但双方彼时都一再予以否认。

而近日,宝马官方也终于证实这条“绯闻”——为了进一步促进旗下品牌MINI的发展,实现MINI纯电动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宝马集团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已签署“合作意向书”。

宝马与长城汽车牵手,无疑对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宝马可以借长城广阔的渠道体系和丰富的国内市场经验推进MINI品牌扩张的全球计划,而长城则会获得与国际大品牌合作的机遇,甚至获取宝马的新能源技术和轿车平台,生产电动车也有助于双方平衡双积分政策带来的压力。

双方的合作从生产MINI电动车开始,不仅会使双方在中短期内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而且在未来行业变革中找到了坚实的基点。

宝马集团堪称电动汽车的世界先锋,去年在全球销售了10万多辆电动汽车,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上占有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宝马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成功经验将与长城汽车的本土实力形成互补,使长城汽车的新能源之路从一开始就跃上高起点。

实际上,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合作案例已经有了先例,去年“江淮大众”的联姻,让当时正处于风口浪尖的“上汽奥迪”事件都沉默了数日。可见消费者和媒体对自主品牌向上攀升的期待。

在新能源汽车席卷而来的当下,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而中国不管是在燃油车时代还是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都将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谁先能抢先占领这一块市场就决定了未来的市场走向,而反观长城,则可以利用这次合作,借助宝马的力量,在未来补足轿车的短板,这样看来,双赢的局面初见端倪。

李书福入主戴姆勒 吉利奔驰还会远吗?

2月24日,中国乘用车领头羊企业,终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 ,成为全球最大豪华车制造商的头号股东。

戴姆勒公司最新文件显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约90亿美元价格收购了戴姆勒(Daimler)9.69%股份,跃居公司最大股东。尽管从形式上更应该说是李书福个人投资行为,而不是吉利直接入股,但李书福同吉利几乎划等号,这一点恐怕已经是业内共识。

据前几日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这笔投资并非直接由吉利控股作出,而是代表公司董事长李书福作出的。文件称,这笔股份将由一家名为Tenaclou3 Prospect Investment Ltd.的公司持有。

此前,吉利控股在2010年收购了陷入困境的沃尔沃汽车品牌,随后在去年年底对卡车生产商沃尔沃(Volvo AB)进行了3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而对于此次入股行为,吉利控股的公司代表尚未就此置评。

此外,据相关媒体报道,有熟悉吉利战略的人士称,吉利收购戴姆勒股权是渴望接入戴姆勒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并希望在湖北省省会武汉建立一家电动汽车合资企业。在电动化上,戴姆勒一直比较积极,具有深厚的技术能力。它计划未来在电动车领域的投资规模超过100亿美元。除了对电动车制造进行投资以外,还将额外投入10亿美元资金用于电池产品的生产。

而在全球车企中,戴姆勒属于电动车方面发力较早、路线较广的一员,从奔驰EQ电动车子品牌到奔驰B级燃料电池车,以及同中国比亚迪、北汽的新能源合作等,覆盖范围广泛。倘若吉利能够牵手戴姆勒,则其新能源项目将从中受益。

不过倘若吉利要入股戴姆勒,则必然不能忽视比亚迪和北汽两家合作伙伴可能受到的影响。迄今在口径上,戴姆勒仍然将北汽称为“我们在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并且也和北汽交叉持股,在吉利介入之后则股比架构将进一步复杂化,北汽和吉利之间如何处理资本关系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且今天为止,比亚迪戴姆勒合资公司还没有生产资质,而是由比亚迪代工制造腾势,但随着福特-众泰、江淮大众等新能源合资企业的涌现,以及长城-宝马等意向合作的浮出水面,比亚迪是否会同戴姆勒进一步拓展合作,已经在业界的猜想之中。

不过,无论是不是牵手戴姆勒,吉利坚定走新能源道路都具有战略意义。而今天,掌门人入股既定,吉利将面对的是一个“盘子更大,成绩更大,挑战也更大”的局面。

写在最后:“长城宝马”、“吉利奔驰”、“江淮大众”和“众泰福特”的相继诞生,或许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的第二轮发展浪潮将从此开始,从“大而不强”走向“由大转强”。当然,这其中有背景政策等客观原因的“催生”,但最重要的还是中国车企在深度合作当中,能获取什么,赢得多少,能为中国汽车产业和国民汽车生活带来什么提升。

文/刘杰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