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中国到底有没有车文化?

2017-03-14 浏览:3.12万 评论:18

后视镜/轮毂/排气管绑红布条

换挡杆套一串手串

中控台摆一个电动转经轮/观音/弥勒佛

内后视镜挂护身符/毛主席像

安全带口插个铁片

当然还有什么兰博基尼车窗贴对联

擎哥这两天问过很多朋友,你觉得中国有汽车文化吗?而以上就是我收到的答案。

其实汽车文化这个词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甚至陌生得有一些难理解,车文化是什么?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比如在英国,宾利,阿斯顿.马丁这样的车更多的被当做一种“投资”,而不是当做一种交通工具,有些豪华车从来没被开出过车库。并且经典复古车展很受欢迎,很多人愿意花钱买票就是为去看看,也有很多人,愿意去买个破旧的二手车,然后花上好几年修好它让它恢复到以前光彩熠熠的样子。

擎哥之前在上汽参加一次MG品牌产品解析会的时候就听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上汽的员工出国去私人旅游,却收到了一个小镇镇长的晚餐邀请,他俩素不相识,仅仅是因为镇长是MG的车迷,而MG现在又卖给了上汽。

再比如在美国,我们能看到有年近80的老爷爷家里有历代的法拉利458、也有为了购买一辆绝版老爷车倾尽全部身家的,以上这些行为在很多国人的眼里是无法理解的,擎哥也没听到过诸如有人说自己收藏了所有型号的众泰之类的消息。

那中国到底拥有自己的车文化吗?

擎哥认为,中国还没有形成有规模有气候的类似英国“欧美”的汽车文化,但是中国正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汽车文化。

所谓“汽车文化”,一定是超越代步/运输等汽车的基本功能之上,被赋予各种精神追求和意义,并被积累传承的“无形财富”,汽车文化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建立在国家文化特征的大框架之下。

汽车文化的前提是私家车的普及,中国的这个历程不过开始20年,在最近5年才开始覆盖到多数人群。北京私家车在2000年只有150万辆,15年后达到500万辆,15年翻了3倍多。

文化追随于物质之后

2000年前,中国本土生产(包括合资)的汽车品牌型号只不过几种,屈指可数:桑塔纳/捷达/富康/标志505/夏利……这些车型不过是基本的代步工具。

更多的车型,是进口车。最早是苏联的伏尔加(只有高级党政干部才有机会乘坐),东欧来的华沙牌;之后有日系的丰田皇冠/日产公爵/蓝鸟,第一批中国先富起来的人,给中国人对车的印象带来了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这些记忆,在70后80后的人群中,所形成的更多的是对车的情怀,而非文化。

如果说英国汽车文化中有对复古车的特殊情怀,中国人现在有一些人对旧车的复原是对童年的一种致敬:复原和使用皇冠3.0,尼桑公爵,虎头奔驰。虽然具体表现不一致,但人性在文化的细节背后有共通之处。

所以中国汽车文化的起步发展相对较晚,可以说是处于婴幼儿期。

但也出现一些自己特有的地方:

1、处于幼儿期的中国汽车文化在成长阶段赶上了互联网的大潮。中国类似英国MG Car Club这样的车友会一开始就是在互联网上孕育诞生的。各种车友会都依托网上论坛,形成非常迅速。

一些网站因此也发展壮大,比如早一些的爱卡,汽车之家,其人气都是靠开设对应车型的论坛积累起来的。这样的车友会形成非常迅速,但往往比较松散,因为爱卡,汽车之家的论坛是以车型而不是品牌为分类依据,所以车友会也主要以具体车型作为区分,因此车型的存续会直接影响车友会是否存在,车友换车后,基本就会离开原来的车友组织,车友对车型的认可大于品牌。

2、类似中国足球,中国车迷车友因为本土品牌孱弱,因此多对他国品牌形成忠诚度当作类似足球的“本队”,形成各车系品牌的口水鏖战。例如网络中最多的就是"德系”“日系”的永恒大战。

身为中国人,却为德国和日本车各自为营,争斗不已。因为大众车系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大众粉丝被称为“大众神教徒”,对各种车系进行攻击,因而也被各种车系反击。在口水战中,各路“键盘车侠”脱颖而出,形成以车系为分类的网络“段子”文化。

例如:高速公路上,帕萨特向途观求救:“大哥,后备箱还有机油吗,给我匀点?”途观:“后备箱里没有了,发动机上面有,要不我舀两勺给你?”,一辆奥迪车停下来,大方地说,用我吧,我后备箱常备十几瓶呢!这时,后面有一个速腾司机大喊,快点躲开,轴断了,车失控了!所有司机都哭了,“前面凌渡太宽挡着了,躲不过去啊!”

3、中国汽车文化中“中国品牌”相对较弱,因此,一批怀有民族情怀的人了形成较为死忠的车友群体,要比国外品牌的车友更加固定团结。以奇瑞品牌的新奇军和比亚迪的迪粉会为代表。

擎哥很难断定以此情况综合发展下去最终中国的车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但在萌芽就已让人足够欣慰,并且也很幸运,因为在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国汽车文化形成的见证者。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