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曾经那么热闹的合资自主品牌为何集体消失?

相信车人说车的读者群里一定有不少汽车的铁粉,有不少对各种车型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的“老司机”。

好,现在请教老司机们一个问题:



朗世、领志,开利,天越,佳跃、首望、华骐,这些汽车品牌你听说过吗?见过吗?知道他们来自哪家汽车公司吗?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身边的一些常常一起聊车的朋友,好多人都一头雾水,纷纷反问我这都是什么鬼?

好了,降低难度,问一道送分题:宝骏,启辰,理念,之诺,这些品牌是不是就听说过了?没错,这就是曾经在国内汽车市场上热闹过那么一阵的“合资自主品牌”。只是,除了宝骏和启辰,其他品牌几乎都消失得一干二净了。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中的那么品牌,甚至都没还没有拨出市场推广预算来让你认识,就。。。这,真的有些尴尬。



干货来了,曾经那么热闹的合资自主品牌为何集体消失?

如果能够想到是如今这般画面,不知道几年前政府还会不会推动合资自主品牌的发展?

历史无法假设,历史只能回首。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2009-2011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将“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明确为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并写明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

大家一致认为,支持联合开发的表述,翻译过来就是支持合资企业推出合资自主品牌。

很多政策的起因总是良好又纯洁的。在2009年前后,国内汽车市场是不是出现喜人的“井喷”,但合资企业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车企的生存状况相对较差,在核心技术上难有突破。这样的背景下,质疑声起来了,认为“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发展思路宣告失败。经过研究,政府主管部门希望通过在合资企业中推出合资自主品牌,使中方向外方多学一些真的干货,来提升我国汽车行业的技术水平。

话又说回来,推出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哪有那么简单?



一开始就需要很多投入,而新品牌想要立足市场却很难。对于外方来说,已经有自己的品牌了,没有必要再帮助中方推出一个新品牌,况且还要拿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对于中方来说,当然希望能通过打造合资自主品牌掌握更多车型开发技术,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中方在合资公司中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至于外方能为合资自主品牌贡献出多大力量,品牌能否长大成人,中方可能并不抱什么期望。日后,那些嫁接在合资自主品牌上的过时陈旧的车型就是明证。

那么,合资自主品牌大规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传说中的“异地建厂”。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和汽车生产企业促进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要注重自主开发产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对于这样的政策表述,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翻译为:必须推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出于提升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的推动合资自主品牌发展,如今目的达到了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近几年很少有人再提合资自主这个概念了,政策也不了了之。对于合资自主,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尘埃落定,有人收获了市场和新品牌,有人只留下PPT。政策东风时不时就刮一场,但毕竟不是谁都能借势燎原。

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100天汽车动态
TA的精彩文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