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走出合资车企新道路,上汽大众谱写中德友谊乐章

2023-03-23 浏览:789 评论:0

前言:“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30年前,一棵象征中德友谊的雪松,被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亲手栽种在上汽大众二厂冲压车间的花坛,寓意着中德双方合作的崭新起点;30年间,它历经日晒雨淋、茁壮成长,默默见证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30年后,它在植树节当天搬进了“新家”——上汽大众综合管理园区,于新的土壤里诉说着中德友谊开花结果的故事。

走出合资车企新道路,上汽大众谱写中德友谊乐章

与改革同频,中德联手走上合资合营之路

故事的起源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相关数据显示,1978 年,我国汽车年产量为14.9万辆,仅占当时世界汽车总产量的0.4%。而且刚刚踏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汽车工业缺少技术和资金,无法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一个大的发展”, 以市场换技术 、合资造车也就成为历史大趋势,通用、雷诺、雪铁龙、大众等不少知名车企上门“提亲”。


其中,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企业,德国大众汽车集团1978年便开始和中国接触。同年10月,中国机械代表团访欧,与时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斯密特先生开始洽谈合资建设轿车企业事宜。在长达六年60多次的“马拉松”谈判后,1984年,中国与德国合营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国轿车产业的全新支点由此诞生。

走出合资车企新道路,上汽大众谱写中德友谊乐章

中德以合资形式在上海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桑塔纳,由此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一句“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深入人心。通过各方努力,90年代初,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率从不到4%终于达到90%,其中,车身、发动机、变速器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实现国产化。


正是桑塔纳的出现,使得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速发展的全新格局由此被打开,并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工业的技术进步与中国轿车零部件工业的振兴。

走出合资车企新道路,上汽大众谱写中德友谊乐章

更为重要的是,在桑塔纳模式的引领下,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合资时代的爆发。1990年11月,一汽大众成立;2002年8月,一汽与丰田合资办厂;同年9月东风与日产合资,10月中韩合资建立北京现代;2003年中德合资建立华晨宝马……


如果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那么从一个企业身上,也可以反映出产业发展的轨迹缩影。上汽大众的成长、成熟和壮大,正是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实践和成果。历经岁月洗礼,现如今,其累计产量已超过2600万,旗下产品覆盖从A0级到C级、SUV、MPV各个主流细分市场。那么,面临新世代的浪潮,它又是以怎样的姿态应对挑战的呢?


与时代同行,积极转型拥抱变革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渗透率不断提升。在新形势下,“你中有我”、“亦师亦友”的中德汽车产业,也正迎来更多新机遇。蔚来、比亚迪、长城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相继登陆德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与宝马、大众等德企不断扩大合作,满足本土电动要求。


可以说,中国开放的市场环境,为德国车企提供了获益丰厚、持续发展的沃土;成长起来的中国车企,也在助力德国汽车业低碳化、数字化转型。而新能源正是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上汽大众不仅投资17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而且打造了专为纯电车型打造的MEB平台,可灵活适配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目前ID.4 X、ID.6 X、ID.3以及奥迪品牌Q5 e-tron均出自于此。据悉,MEB工厂拥有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最先进的数字化生产技术,采用了1400多台工业机器人,具备高度自动化。

走出合资车企新道路,上汽大众谱写中德友谊乐章

未来,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中,中德双方将共同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生态,并将其推向国际市场,从而实现双赢。

走出合资车企新道路,上汽大众谱写中德友谊乐章

结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汽车人有一代汽车人的使命。当今汽车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蕴藏着巨大市场和商机。握时代机遇,立足已有根基,深入沟通对话,让中德友谊之树常青。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100天汽车动态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