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Uber自动驾驶致死谁才是真凶?是技术之殇还是人性之恶?

2018-03-21 浏览:3.25万 评论:0

近几年,自动驾驶技术似乎已成为汽车行业智能化发展的“风向标”,然而,今天爆出的一则不幸消息却再一次将自动驾驶技术推向了风口浪尖。

全球首例,Uber自动驾驶致死

据外媒报道称,美国亚利桑那州当地警方称,一名骑车女性在过马路时被一辆Uber自动驾驶SUV撞倒并最终死亡,同时这也是全球首例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死亡事件。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事故后的调查阶段,当地警方表示,Uber的自动驾驶汽车上是有驾驶员的,44岁的测试车手Rafael Vasquez在当时正坐在车内主驾驶的位置上。

根据初步资料显示,当晚该车以每小时35英里的速度行驶约40英里,且并未有证据显示肇事车辆在事故发生前有明显的减速迹象。

随后,Tempe警方在一份声明中说:“涉案车辆是Uber的自动驾驶车辆之一。在发生碰撞时它处于完全自动驾驶模式,驾驶员坐在主驾驶位置,并未进行人为干预。”

据汽车头条APP了解,虽然本次事故的肇事车为沃尔沃制造的XC90汽车,但沃尔沃官方表示,出售给Uber的车辆均为原装的XC90车型,与市面销售的车型一致,其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并非沃尔沃开发。随后,作为这套系统的拥有者,Uber已停止所有类似测试,并表示将配合事故调查。

程序漏洞背后,“人性之恶”是祸首

整个事件大致如此,但其造成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

固然,作为一款正在开发阶段的电子系统,苛求其做到100%无故障无异于天方夜谭。表面看来,这起事故的元凶是尚未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但深究其根本,我们何尝不能将其看做一次“人性之恶”的体现?

本次事故最大的疑点,无疑是坐在肇事车上的测试车手,在全过程中并未采取任何避免事故发生的相关措施。

或许,他相信这套朝夕相伴的自动驾驶系统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许,他正在自动行驶的测试车上操作着其它事物,但无论现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判断,测试人员对这套自动驾驶技术有着“过度的信赖”。

目前,这起事故仍未被警方定论,不过据国外媒体报道,此次事故的过错方可能并不在于Uber测试车,主要原因是行人横穿马路所致。但细想起来,即使真相如报道所言,按照常理推断,事故现场又怎能一点制动痕迹也不存在呢?

换而言之,行人违章即使是诱发事故的主要原因,若电子系统、测试员二者其一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反应,结果或将大不相同。

总体看来,从毫无制动痕迹一点剖析,这套自动驾驶系统似乎难辞其咎。然而,若将本次事故的一切责任,全部施加到这套冷冰冰的程序上,又岂能令人信服?

回想近几年,自动驾驶系统已不是首次闯下祸端。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一辆特斯拉轿车撞上前方道路清扫车,特斯拉轿车当场损毁, 车上23岁男性驾驶员当场身亡。后经调查,事发时特斯拉轿车正处于“自动驾驶”功能(Autopilot)阶段。

2016年5月,一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下的特斯拉Model S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公路上与一辆卡车相撞,特斯拉顶部彻底撞毁,司机Joshua Brown当场死亡。

2017年9月,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认定特斯拉汽车“操作上的缺陷”是造成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NTSB指出,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预防措施不足。

综合看来,一次次意外的发生,使自动驾驶在群众心头渐渐形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况且,无论特斯拉,亦或是Uber,二者均非根正苗红的传统车企,而是凭借在互联网领域造出的声望名扬天下。

诚然,我们有理由反驳这一所谓的“规律”只是巧合,或者列举出众多反例说明,传统造车企业的产品同样会出现故障,同样会导致各种悲剧的发生。不过,单从对待“自动驾驶技术”的态度上,二者的思维、理念似乎存在本质差异。

以丰田汽车为例,社长丰田章男在与员工们探讨未来汽车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时曾反复强调,作为丰田首席试车手,他认为“安全”才是所有可能的起点。无论汽车未来将如何发展,无论是追求速度的赛车,还是追求智能化的自动驾驶,研发安全的汽车,确保生产者、驾驶者、乘客的安全,才是最为重要的。

“既然没有能力完全肯定,干脆将其坚决否定”,从互联网领域的眼光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最守旧,最不“上进”的思维。但正是这种“老套”的思维理念,才是道路安全的基本保障。

反观互联网造车企业,初出茅庐的特斯拉率先将L2自动驾驶推向市场,并不断将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车内乘客安然入睡的宣传照片放到官网进行展示,以彰显其行业领先的智能技术。

此后的剧情众人皆知,特斯拉的“过度宣传”的确如其所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同时也间接导致本应该避免的惨剧屡屡发生,最终致使特斯拉不得不将其技术更改为“辅助驾驶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声望同样一落千丈。

“互联网思维”不可照搬

对比之下不难看出,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之间的发展方向并无二致,传统车企同样在不断追求智能汽车的发展,不过,在思维、理念上,二者之间着实存在不小的分歧。

诚然,我们认可科学技术是要在不断试错、不断挣扎中成长的,也承认互联网“前瞻性思维”固然有其伟大之处,然而,这足以说明前沿的互联网思维能够完全适用于汽车行业吗?

当Windows系统发生故障时,我们可以尝试重启电脑;当手机系统紊乱时,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恢复出厂设置。不过,当正在高速疾驰的汽车发生系统故障时,我们似乎很难在100km/h的车速下“重新启动”。

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虽然是前沿科技的写照,但其并不完全适合照搬到汽车领域,因为在产品推出后,一个未发现的漏洞,就可能意味着千百条无辜的生命正遭受“威胁”。

换而言之,可以说汽车行业并不允许任何企业在“实践”中寻找漏洞。事实已证明,单是一台测试车辆的一处漏洞,就已然酿成一名49岁无辜群众被撞身亡的惨剧。由此看来,与其说是自动驾驶的漏洞酿成惨剧,倒不如说汽车行业中互联网的激进理念,才是致使惨案发生的“真凶”。

不可否认,自动驾驶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正是基于这一点,自动驾驶技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正在全球加速推进。在如此繁荣景象的背后,一大批以互联网概念为背景的造车新势力正集体奔向自动驾驶领域。

然而,如此庞大的军团似乎拥有相似的互联网思维,“弯道超车”已成为这些“新势力”心中的“执念”。纵然,造车新势力积极进取的心态值得推崇,但在常规情况下,多数“弯道超车”的行为都是在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的。

前车之鉴,Uber、特斯拉两大互联网“造车巨头”已相继折戟,鉴于此,又有多少企业敢于证明自己的研发实力强于此二者呢?

反观传统车企,虽然他们并不具备互联网企业五彩斑斓的“技术理念”,但却并没有因此放慢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进程。新一代A8已成为全球首款搭载L3自动驾驶系统的量产车型;大众的I.D家族,仅概念车就已然推出了4款。

事实证明,传统车企在技术层面并非落后于互联网企业,只是探索前沿科技的步伐更加成熟,而上文提到的“互联网思维”,正是缺乏如此“稳重”的节奏,频繁地冒进必然“欲速则不达”。

此次惨剧的发生,无疑为那些过分激进的“互联网思维”敲响了警钟,更是进一步证明了,传统造车思维的稳健表现才能确保自动驾驶这样的前沿科技用之于人。此外,虽然科技的进步少不了政策的支持,不过我们更希望看到的,绝不是对激进的科研方法“放任自流”,而是采取相应的“约束”,正如赛车场一般,既能让“选手”在其中肆意发挥自身的天赋,又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经过此次惨痛的经历,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必然希望看到,拥有激进思维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在造车之路中能够更加成熟,能认清软件算法固然强大,但“安全”才是造车企业的首要责任。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沃尔沃XC90

官方价: 63.89-78.19万

级别: 中大型SUV

排量: 2.0T2.0T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