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涡轮增压杀死了机械增压?不,杀死机械增压的是我们这些消费者

2018-02-10 浏览:9.69万 评论:22

在车圈内,有关于自吸和涡轮的争论从来都没有休止过。虽然自吸拉红线的确让我们亢奋、线性的输出也让自吸的动力随传随到;

但是增压器具有的瞬间爆发的愉悦性还有同级别自吸车型达不到的动力、推背的快感,都是自吸所不具备的优点。而无论是来自日本的丰田、本田还是来自意大利的法拉利,这些自然吸气的坚守者在近些年来也逐渐开始向“增压”妥协。

市场妥协下的产物

而现在市面上非常畅销的车型,无一不是配备了增压器的车型。但是仔细看的话,不难发现基本上98%以上的车型使用的都是涡轮增压,反而大哥“机械增压”遭到冷落。许多人讲,是由于涡轮增压技术要远远优于机械增压技术,所以才导致这样的状况的。

而事实上,真的是涡轮增压杀死了机械增压吗?不是,杀死机械增压的,反而是我们这些消费者。

1

我们先来说一下增压是怎么回事吧!增压严格上来说就是发动机的一种辅助装置,通过增加发动机的进气压力提高其中的氧气含量,从而突破自然吸气发动机由于大气压力限制的进气量,以帮助发动机内的燃料能够更加充分地燃烧,以输出比同排量自然吸气车型更大的马力。

但是起先增压技术的出现并不是服务于汽车的,早先的机械增压是为了矿井通风 和提高工业锅炉进气所使用的;但后来涡轮增压的诞生,使得增压技术被用于更多的方面,不仅仅是普通的重工业领域 、在飞机、战斗机、轮船上都有广泛地应用。后来逐渐的成为了汽车工业中最红火的技术。

2

而两者的工作原理以及优缺点也不尽相同。机械增压在不增加引擎排气量的同时,利用引擎出力带动增压器运转,然后把高密度的空气输送入气缸内提高引擎的输出功率。讲白点就是通过一条传动皮带链接发动机与增压器,利用发动机的运转带动增压器,以反作用于发动机。

而涡轮增压说白了就是利用拍出的废气推动涡轮运转,而在另一端的进气口也随之被带动而提高进风率以及气体的压缩程度,压缩后的空气通过中冷器的降温进入气缸内提高燃烧率。 

而正是原理不同,导致了他们的特性不同。由于机械增压是靠发动机自身的动力带动的,所以并不会出现增压的迟滞性 ,可以在较低转速时就发挥作用,较早地开始提升动力,而动力的提升幅度也非常地大。不过由于它是靠发动机工作推动的,所以会损耗发动机动力的输出,尤其是在发动机高速运转的情况下,转速越高,动力损耗也就越明显,但是完全可以被抵消掉。而涡轮增压则是相当于无本买卖,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作为驱动。虽然要在废气的压力以及温度达到阀值时才开始工作,但是不会对发动机运转造成损耗这一优点,使他成为了各大厂商青睐的对象。

3

不过涡轮增压真的就要优于机械增压吗?其实并不然。优于机械增压完全是机械结构,结构简单,单纯靠发动机运转来带动的,所以其整体工作的温度在70—100度左右,所以只要锻造材料足够好的话,基本上可以算得上终身免维护。而且机械增压的体积较小,不用改变发动机本体,安装容易,并非像速度与激情里唐老大的外置涡轮那样夸张。


而反观涡轮增压,由于利用废气驱动的特性,在压力达到一个较高的数值以及在400——900度的工作温度才会开始运转,所以涡轮增压的发动机对于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的要求也比较高,维修保养的费用也会随之增多不少。

此外,空气中杂质对于涡轮的影响也十分之大,所以三滤也要及时更换才行。

4

不过即使是像机械增压一样优秀,但是也并没有使得它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宠儿。有很多人认为厂家没有给家用车装上机械增压的原因是因为增压器的结构过于复杂,所有的部件都要由高强度合金制成,所以才导致了成本过高,厂家为了成本考虑所以才考虑了涡轮增压的。

其实就自然吸气结构来说,涡轮增压所要附加的成套设备,都足以购入多套机械增压套件了 。国内厂商很少考虑使用机械增压方案的原因有两点: 

1、机械增压需要依靠发动机工作带动,对于发动机的动能输出有损耗。而由于购置税等原因,普通消费者还是偏爱小排量的车型。

而机械增压在小排量车型上的可以说是有些许鸡肋,本来动力就有限,还要分出部分动力去驱动增压器, 肯定会导致油耗增加,而相比起来,还是涡轮增压比较实在。

虽然现在增加了电磁离合让它在需要时介入,但是成本的 增加又会落在消费者的头上,得不偿失。 

2、机械增压相对于涡轮增压来说,转速越快,所消耗掉的动能就很有可能与增压效果相抵消。这样不仅仅是拖累了发动机的运转效果,而且还由于是特殊的机械结构,会发出特殊的刺耳噪音。

就平时用车而言,中国车主但凡车子有一点异响都会觉得受不了,这种大力踩油就会终身享受到的噪音,自然也是车主们十分抗拒机械增压的一个原因。

顺者昌逆者亡,这向来都是市场的规律。涡轮增压,因为市场的需求以及汽车发展的大趋势,所以逐渐在现在逆袭上位 。而机械增压并不是不好,但是只是它适应不了小排量车型的动力提升需求而已。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