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历史 | “神车”不是只有AE86 还有它

2018-02-07 浏览:2.28万 评论:0

要说最懂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或许大伙会本能的觉得应该是近几年来迅速窜起的中国品牌。然而事实上,自从汽车开始走入老百姓生活的那一天开始,最懂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就一直是德国大众。纵观其走入中国这35年,简直就是爆款产品代言品牌。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大众第一款被引进到国内,也是“国家宝藏”中最后一款车型——桑塔纳。



引入:Welcome to China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可以说是一直在闭门造车,不仅产量小,质量也不行,两大轿车品牌都是惨不忍睹。“国民车”红旗轿车一直都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上海牌轿车虽然年产量能达到几千台,但还是不足国外汽车大厂商一天的量。


到1978年终于改革开放了,大量进口车涌入国内,庞大的外汇支出让中央开始考虑是否要继续买车,还是开始造车。无奈当时技术和资金双重受阻,所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批示同意以中外合资的方式引入先进汽车技术,并决定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


1978年上海


但找谁合资呢?考虑到国内汽车工业现状,时任上海机电一局局长蒋涛初步的想法是:要合作的这家企业既能给我们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也愿意投资,最好是国际大品牌,能参与商品出口解决外汇平衡。


在国外企业看来,中国就像是一座刚被开采出来的金矿,谁都想进入第一波开采部队,但是有些又不想花力气挖。美系一向土豪作风,比如林肯,最初也想过合作,后来发现当时中国实在太穷,进口车型就不是特别好卖,投资建厂就更不要说了;法系则秉承了法国人一贯的高傲自大,条条框框多得不行,完全就是想让中国给他们白打工;日系更鸡贼的不行,只卖产品其他免谈;也就德国大众看得足够长远,一个尚未开垦的十几亿人口的市场,吃定了它和抱着金山有什么区别?所以谈到最后只有德国大众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也肯投入资金。

大众汽车在全球一直属于行业强者,不过面对逐渐强大的日系和美系车,压力也不小。毕竟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一块饼总也不够分。与中国合作,不仅能拓展其版图,也能在第一时间占领潜力市场,怎么算都是赢啊。


合作对象搞定,接下来就是选定首款引入国内的车型。中方代表团提出两条原则:要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适用范围要广,这个车既可作公务用车、商务用车,还能用作出租车。当时德国大众正在研制第二代Passat,车型定位正好符合中国市场,于是Passat B2就被顺利引入国内,命名为“Santana”。

原型车passat B2三厢版

“Santana”之名来源于美国加尼福利亚州,该州有一座以盛产葡萄酒而闻名的山谷,谷中经常刮起一股强劲旋风,当地人把这种旋风称作“Santana”。而德国大众希望Passat B2也能闻名于世,所以就以“Santana”的名字进入中国、日本、巴西等市场,在中国就被音译为“桑塔纳”。


造车:第一辆车的诞生

车型敲定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生产。当时上海汽车处于无技术,无设备,无零部件生产线的状态,德国大众提议可以先进口整车零部件到国内进行组装。作为毫无资本的上海汽车,只能欣然同意。


没有专门的厂房,就在上海牌轿车总装车间里腾出了一块地儿,选了七位技术优秀的工人负责组装。当打开从德国运来装有桑塔纳零件的箱子时,工人们惊呆了,里面全都是已经做好的汽车配件。要知道,以前这些师傅们造车都是用榔头敲敲打打,螺丝拧不紧还要用锉刀锉,而德国车竟然直接“拼”就好了?!当时这群中国最尖端的汽车工人第一次接触到世界先进的“标准化、流水线”工艺,所受到的冲击力很难用简单两句话来描述。

由于中国工人缺乏经验,不清楚德国配件都是有明确标识编码的,一股脑的把零部件都堆在了一起,那要找个小螺丝可就难咯,所以原定两天完成的组装硬是花了一周。不过好在第一辆桑塔纳顺利组装成功,于1983年正式下线。这个时候,大家才深刻体会到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汽车工业的差距。

第一辆桑塔纳组装成功

虽然起步不太顺利,但桑塔纳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德国从这次合作中也看到了中国的决心与未来的潜力,于是双方都加紧了谈判进程。


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并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合资协议。最初的期限定为25年,合同包括有关生产项目和至90年代初期合作第一步生产能力的具体约定。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此,桑塔纳便开启了辉煌的一生。



早期能买得起桑塔纳都是非豪即贵,毕竟一辆二十多万的车,也只有土豪和县级以上的领导用得起。当年的二十多万是什么概念?我只记得我还在用黄色的一分钱纸币折菠萝呢!!


为了体现桑塔纳的实用性,80年代的广告语都是“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仿佛拥有了桑塔纳,就拥有了全世界。


国产化:必须达到100%合格
合作正式达成了,但因为国内没有生产线,第一批桑塔纳还是只能采取整车零件进口到国内组装的方法。虽然那时候国内有钱人也不少,销量是不愁,但从德国大众学习造车技术,提高国产化率才是当务之急。(如果我们的“共和国长子”当年能有这种想法,那红旗轿车怕不是早就上天了)


桑塔纳国产化的路并不好走,一是德国对质量把控非常严格,签订合同时德方就要求桑塔纳国产化的零部件必须拿到德国测试,得到德国大众认可后才能采用。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一个配件厂敢接这活儿,因为标准太高达不到。二是如果要生产符合标准的零部件,就要引进设备和生产线,引进资金又成了一大难题。

低国产化率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87年,上海大众还专门成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汽车横向配套领导小组”等部门跟进。


虽然每一步都走的艰难,但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还是给大家上了一个警铃:“桑塔纳国产化零部件必须坚持德国大众标准,要100%合格,低0.1%我们都不要。”正因为始终坚持德国标准,才使得桑塔纳在提升国产化率的同时质量丝毫不降,销量也有大幅增长,并且完美的完成了国家规定7年之内国产率达到80%的任务。

1992年1月27日 上海大众桑塔纳累计生产10万辆

1992年,第10万辆桑塔纳下线。同年,桑塔纳旅行车上市。除了车尾和常规桑塔纳不同外,其他没太大区别。桑塔纳旅行车的引入不仅让国人接触到“旅行车”的概念,也了解到国外人的生活方式。不过基本都被政府采购用作警务车及商务车了,而且国内这种环境旅行版并不受欢迎,所以这款车在2008年就停产了。


不过这几年随着复古风的流行,桑塔纳旅行版的曝光又逐渐多了起来,不少玩家买回桑塔纳旅行版进行翻新,出街时的吸睛率怕是超跑级的。



作为改革开放后推出的第一款合资车型,上海大众无疑是在桑塔纳上压对宝了。但熟悉我国国情的朋友都知道,从早年间土鳖造坦克开始魔改就没停过。同样的道理放在汽车上也一样,除了能产,还得会研发,这才是王道。So,从1992年开始,上海大众对于桑塔纳的魔改就正式开始了……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桑塔纳

官方价: 8.79-11.28万

级别: 紧凑型车

排量: 1.5L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