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芯片“卡脖子”,车企将被逼上自研之路

2021-01-13 浏览:2765 评论:0

2021年才刚开始,汽车产业又迎来当头一棒。


由于芯片短缺,大众汽车在2020年12月报告说,由于半导体产品还没有足够的数量,第一季度将不得不削减多达100,000辆汽车的产量。


虽然事件的主角是大众汽车,但此次芯片短缺涉及的范围是全球性的。随后,福特、日产、丰田等汽车厂家的的管理人士都表示,他们受到了短缺的打击,会有选择性地对某些车型进行减产,以保持其他工厂和热销车型的正常运转。


据行业人士表示,中国2020年芯片进口金额预计将连续第三年维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石油进口的总额,位列中国进口商品第一。


在“新四化”的推动下,汽车电子芯片已经逐渐成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芯片短缺持续下去,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陷入减产风波。


缺“芯”影响多大?


据媒体报道,由于芯片供应不足,导致ESP和ECU两大模块无法生产,大众汽车是最先受到影响的车企之一。


全球ESP供应商主要有7家,爱信、日立、日信、万都供应对象基本是本国车企或者集团内部车企,极少数对外供应。


而另外三家都是德国厂家,分别是博世、大陆汽车和采埃孚。这几家供应商里,采埃孚主要是供应美系车企,而博世则几乎垄断自主品牌以及奔驰、奥迪等,大陆汽车则主要供应大众、宝马等厂商。



早在2020年12月份,全球第一、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大陆就先后表示,由于部分电子芯片供应不足而市场需求不断上升,芯片供应短缺或将持续到2021年。根据大众的停产计划来看,最大的可能就是大陆汽车缺乏半导体芯片导致ESC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以目前的态势来看,其他品牌供应商的芯片供应缺口相对较少,加上各个厂商的库存和产品结构的不同,芯片缺乏带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ESP供应不足只是芯片紧缺的一个缩影,整个全球采购市场都存在半导体元件短缺的情况。


芯片为何供不应求?


此次芯片短缺最根本的原因,主要还是出现在芯片的上游企业。受疫情影响,海外规模较大的晶圆厂和封测厂陆续宣布停产,11月份意法半导体罢工事件持续发酵,造成全球半导体缺货严重,涨价和供给不足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换言之,就是芯片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在疫情的打击下失去了平衡。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汽车行业一度陷入停产、停售的困境,汽车市场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销售低谷。尽管4月份之后汽车市场不断回暖,但是芯片厂商对于2020年汽车芯片需求量还是作出了较低的预判,甚至关闭部分生产线以节省成本。



疫情之下,手机和通信基站等其他电子消费行业对于芯片的需求不断变大,不少厂商会转移产能调整节拍。前期对汽车市场预期较低,待后期车市持续回暖之际,各大芯片供应商的产能自然是没办法及时跟上。


要知道,半导体企业的生产周期都比较固定,可以满足汽车厂商既定的订单需求。但面对近期突增的额外需求,一来制造半导体需要花费时间,二来配置新的生产线更是要6-9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完成产能爬坡。最后,供需双方节奏不一致,导致芯片处于紧缺状态。


国产芯片的新出路?


汽车芯片的供需失衡尽管是短期内的集中表现,但汽车厂商因此感受到了被人“卡脖子”的风险。随着“新四化”时代的到来,汽车芯片或将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国产芯片替代有可能吗?答案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想要代替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国内汽车行业车用芯片的自研率只有10%,另外90%都要依赖从国外进口。采购为主,国产芯片为辅,原因还是国产车规级的IGBT产品,无法满足性能以及稳定性的相关要求。


当然,也有少数拔尖的厂家能研发出较强车规级IGBT芯片。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巨头的比亚迪就是其中之一,它同时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拥有“三电核心技术”的新能源车企。在全球芯片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可以抓住机遇打开对外市场,不但能获取一定的利润,也能推动自家的IGBT芯片往更高级别发展。



而一向带有“智能化”标签的造车新势力更是潜力十足。特斯拉和零跑已经能够自研芯片,小鹏、蔚来等在自动驾驶芯片上也有不菲投入,连上汽、广汽等传统车企也动作频繁,展开芯片产业的相关布局。不难看出,如何将核心芯片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自主品牌汽车在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钟述


近几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芯片产业进行了各种约束,从华为的遭遇我们就能清楚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和生产制造工艺的重要性。目前,自主品牌车企缺乏的不只是研发实力,还缺乏顶尖的生产制造工艺,想要突破进口芯片的限制和封锁,完整的自主设计与制造实力是缺一不可。


不管怎么样,在智能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此次的芯片供应不足,对行业发展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有望倒逼车企往自研、自产芯片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