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为何2007年奇瑞如日中天、比亚迪F3封神,而吉利却卖不动

2020-05-28 浏览:6422 评论:0

上文我们说到,本世纪初,吉利“放下榔头,拿起鼠标”,开启正向设计之路,开发出划时代的自由舰,让吉利彻底会造车了。

其实,自由舰还没正式上市销售,安聪慧又开始“不务正业”了。这次,他想做一款B级车(今天的A级),也就是后来的“远景”。

根据自身积累的经验,加上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安聪慧认为车企仅靠一款产品是不行的,而是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更重要的是,吉利若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像丰田、本田那样的企业,各个产品都要有,更高端的产品也要有。

安聪慧把标杆定在了丰田旗下的卡罗拉,也就是第十代的花冠,李书福予以支持。

日后,安聪慧也承认,第一代远景的确是以花冠为标杆。

问题是,以前学夏利,零部件容易买到,现在要学花冠,零部件从哪里来?制动器又怎么弄?这些解决不了,就更别说发动机了。

整车还好办,但花冠的发动机使用的三大技术——铝缸体、塑料进气歧管和VVT(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中国当时都没有。

这些技术能让发动机更加轻量化,汽车也更加省油,所以对吉利开发远景特别重要。

塑料进气歧管,安聪慧找到给丰田做配套的中国民营企业,这个企业的老板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一直想做高技术难度的产品,所以两者一拍即合。

至于铝缸体,安聪慧一开始找了一些国有企业,比如上海一家给上汽做配套的企业,但“它瞧不起我们,也做不了”。后来,他找的是民营企业,用中国自己的设备,自己开模具,但是合格率比较低。后来他又找合资企业,再后来只好转成全进口,最终解决了。

最难的是VVT, 某外资品牌的供应商直接要1000多万元的开发费,但只是将现成的东西稍微改下尺寸,然后移植过来。没办法,只好先用它的。

解决了这三大技术难题,其他的都迎刃而解。

2006年8月8日,吉利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CVVT发动机JL4G18在吉利宁波基地正式投产。

从某种意义来说,没有这款发动机,也就没有“远景”,它也让吉利造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层级。

如果说豪情、美日、优利欧属于吉利的1.0时代,那么,远景就是吉利2.0时代的排头兵。

不过,只有一款远景还不足以丰富产品线,吉利当时共启动了三个项目,分别是远景、帝豪825、金刚。

按照现在的定义,金刚是A0级,远景是A级,帝豪825则是B级。如果远景对应的是丰田花冠,那么帝豪825对应的则是丰田凯美瑞。

其中,金刚在路桥基地生产,帝豪825放到了济南,远景毫无意外地放在宁波基地生产。安聪慧希望能全力打造它,一炮打响。

如果没什么变故的话,2006年对吉利来说还算是比较圆满的一年:基地不仅再次扩张,还与英国锰铜公司在上海合资成立英伦帝华,而且全年销售203695辆,同比增长40%以上。

没想到,此后却急转直下。2006年下半年,吉利就有些销量下滑的苗头,到2007年甚至有点儿卖不动了。

因为批次质量问题和零部件的小毛病,用户满意度不是很好,经销商也颇有怨言,这让吉利上下弥漫着不安的情绪,普遍感到信心不足。

尽管在路桥基地召开的部分高管和中层干部参加的汽车销售形势分析会上,李书福严厉批评了那些悲观失望的论调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但在“迫不得已”之下,他还是调低了当年的销售目标。

相反的是,同为自主品牌的奇瑞,在拥有风云、旗云、QQ、东方之子和瑞虎五款车型后,正如日中天,2007年3月甚至拿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单月销量第一荣誉。

同样高歌猛进的还有比亚迪,依旧采取“逆向研发”,在推出比亚迪F3后如明星般崛起。华晨骏捷FRV也已公开亮相,中华COPUE也上了公告......

业界开始质疑吉利的“高速扩张”,认为吉利为了做大规模,导致品牌、管理及其他配套资源难以跟上,进而影响销售。也有人认为吉利在2007年年初的人事调整,让吉利伤筋动骨。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是由于吉利没有跟随2007年年初的降价大潮。

面对严峻的形势,李书福也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吉利这么努力,还是被边缘化,还是没有尊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大家信心如此不足?”

写在最后:

任何公司的发展都不能一帆风顺,可能还会遭遇挫折,关键在于找准问题根源,合理制定应对举措并积极调整。那么,面对销量下滑的态势和奇瑞、比亚迪的崛起,李书福和吉利又会怎么办呢?效果如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官方价: 4.99-7.39万

级别: 紧凑型车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