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特斯拉Model 3是如何把发型哥惹怒的?

2020-05-27 浏览:5669 评论:0

实特斯拉Model 3不算新车了,我也不是最近才体验这款车,只是刚好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相关的问题,勾起了我的“愤怒”,所以顺势来骗骗稿费。


是的,第一次坐上Model 3驾驶席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恼火”:神经病啊!?连调个后视镜都要在中控大屏进入隐藏度极高的次级菜单才能实现,你砍实体按键我理解,毕竟要与传统汽车划清界线嘛,但砍到这份上,至于吗?


而更让我怒火难平的是,特斯拉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精神领袖,其价值观推广传播能力远超想象,如今几乎所有新造车企业,甚至包括部分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子品牌,都在往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于是问题来了:到底特斯拉,或者说所有的这些车企,为什么得这么干呢?

在我看来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偷懒。

把实体按键去掉之后,产品团队就不用再绞尽脑汁地想到底要安排多少按键、什么按键;

设计团队也不用再挖空心思地去给这些按键找地儿安置;

工程团队更是绕开了试量产过程中会出现的一大堆潜在问题,同时避免了与供应商无止境地扯皮;

等等等等……

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部门,人手砍掉三分之一不算很夸张,更重要的是产品从概念到量产下线,周期能有肉眼可见的缩短。

对于极其强调轻资产(包括固定人力成本)、短周期的造车新势力来说,简直是完美解决方案。

至于说体验不好学习成本高?嘿!那是你用户太守旧了,咱这是新时代的汽车,怎么能用半截身子入土的传统汽车行业标准来衡量咱们呢?

说到这里,估计可能会有人说了:新能源智能汽车相比传统汽车,一大特点就在于集成度高,把所有功能从过往通过单独按键来控制,转变成现在都通过中控大触屏来调用,不过是这种技术升级的具体化表现而已。

说实话,这点我是不认同的。原因在于“集成设计”可绝不是新能源汽车或者说造车新势力的专利,这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些领先的供应商,例如之前与我有过多次接触的车载电子巨头伟世通,现在给主流车厂推的方案就已经非常集成,DriveCore(驾驶相关)+SmartCore(信息娱乐相关)两大单元,理论上就能集成车辆上任何涉及电子控制的功能。


但你看看内核实为SmartCore的梅奔MBUX系统,有这么矫枉过正地追求触屏就是一切吗?你会上了车连调后视镜都懵了吗?搭载MBUX的奔驰新A级内饰,不过分强调触控的操作逻辑,一样可以符合当下对车辆智能化、集成化体验的要求。


即便是更激进的奥迪全新一代MMI,且不论还是把部分核心按键保留下来了(或者说是直接给固定了操作区,无需进入次级菜单调用),哪怕是整合到触屏中的功能,也是费了心思去加大图标、去优化(简化)菜单逻辑、甚至去搞了有注册专利的触屏震动&声音回馈,就为了保证操作时的亲和度与确认感。从图片可以看到,三屏界面各司其职,触屏分上下两块分别负责不同类别的功能控制,逻辑清晰调用简单,学习成本几乎与实体按键形式无异,但功能与格调就是上去了。

是的,汽车不跟智能手机,这是一个一直在动的空间,手根本稳不下来,而且系统操作者往往是驾驶员自己,精力更多放在处理前方路况之上,你一句“高度整合”就把功能收到触屏系统中极其隐秘的子菜单里,末了还要求极高的操作精度才能调用,确认感也给不到,说实话跟砍掉功能没啥本质区别。

大家别误会我,我并不天然反感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相反,我觉得它们的来势汹汹很好地刺激了一众安稳日子过太久的传统车厂,对整个汽车行业都起到了极佳的“活血化瘀”作用,它们旗下的一些产品也给了我相当程度的惊喜。

然而,如果就拿这次咱们讨论的问题来讲的话,那我的观点很简单:真正优秀的人机交互,必须是以让用户获得更简单直接的使用体验为出发点,如果说目的只是为了简化自己的生产设计流程的话,那这谈不上优化,就叫减配。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官方价: 23.19-27.19万

级别: 中型车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