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贾跃亭方回应所谓"破产内幕"排除关联方票数 方案仍获高票通过

2020-05-23 浏览:1.36万 评论:0

北京时间5月22日,备受关注的Faraday Future(FF)创始人兼CPUO贾跃亭的个人破产重组在洛杉矶当地时间5月21日举行的听证会上获得了加州中区破产重组法院的最终确认和通过,有望在六月初正式生效。此前的投票结果显示,贾跃亭获得了超过80%的已投票债权人的支持。

作为第一个在美国申请破产重组的中国人,并且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美金,贾跃亭又一次成了"吃螃蟹的人",其对国内的个人破产制度也必将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仍有个别自媒体提出诸多质疑,称贾跃亭此次个人破产重组之所以能够获得通过,是因为其哥哥贾跃民、妻子甘薇投出了"关键赞成票"。

对此,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相关人员回应称,此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即便排除关联方的票数,方案依然可获得高票通过。

破产重组方案获大多数债权人支持 家人投票与否不影响结果

该人士表示,根据美国破产法,债务额度的增加与否跟破产重组能否投票成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取决于所有投票债权人的支持票代表额度和数量,即支持票需要达到投票人数一半以上,支持额度需要达到投票金额三分之二以上。根据最终结果,贾跃亭获得了压倒性多数支持,家人投票与否对最终结果没有任何影响,第三方投票网站EPIQ也公开清晰地展示了排除关联方之后,贾跃亭依然获得了绝大多数债权人的投票支持。

同时,美国加州破产法院在批准投票通过时,不仅参考了Epiq中介的投票结果,也参考了贾跃亭律师向法院提交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中指出,即使在投票表决中去掉贾跃芳、贾跃民、甘薇及所有反对债权人质疑的有争议的相关方的投票,投票结果依然是高票通过的。这是法院判断投票结果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

子女抚养费由贾跃亭工资支付 与信托无关

近日,该自媒体文章除了在投票结果上刻意放大贾跃亭家人的作用外,还对信托资金的用途做了错误解读,称"贾跃亭将在方案生效当天,向已经提起离婚诉讼的妻子甘薇每月支付三名子女人民币12.5万元(约17,757美元)的子女抚养费,直至子女年满18岁"。对此,该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成员表示,这样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如果真是这样的规定,我相信债权人都不会投赞成票的。"

该人士回应称,根据破产重组方案,信托资产会先偿还退出贷款,Dip,行政费用,之后是债权人,甘薇没有任何优先权,而所谓抚养费是由贾跃亭的工资收入支付,与信托资产无关。

"隐匿、转移、代持资产"等谣言早已不攻自破

该成员还指出,该媒体在报道中列举的多个论据早已被证实是谣言或错误指控,不知为何仍旧被拿出来作为事实依据。首先,债权人委员会聘请的顶级律师事务所和第三方财务公司对贾跃亭本人和FF进行了长时间的资产调查和评估,结果显示贾跃亭完全不存在隐瞒、转移、代持资产的情况,并得到了法院的认可,文中所谓"通过亲信间接持有资金、权益和不动产"的说法早已不攻自破。

"债委会成员之一的奇成,此前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一直持反对态度,但在经过调查之后,最后投了赞成票;而特拉华州破产监管人办公室此前关于贾跃亭"毫无诚意"的动议是在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判读,该动议已经被加州破产监管人办公室撤回,这也是最好的证明,"该人士表示。

贾跃亭债务不会被自动解除 回国需满足多个条件

最后,该自媒体在文中称,"随着方案生效,贾跃亭以及甘薇等其他密切相关人士,将在很大程度上自动解除被债权人继续在中美两国追讨的个人责任"。对此,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成员指出,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解读。

"尽管在美国申请个人破产重组成功,但贾跃亭不再要求在中国解除针对其个人的索赔,直到债权人从信托中受偿比例达到40%获准索赔分配额,或者其从信托以及其他途径获得的偿付比例达到获准索赔分配额的100%(孰早)。与此同时,债权人将有权在国内继续处置破产提起日前已经冻结或已抵押、质押的资产,且受偿金额不计入上述40%。"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负责人表示,破产重组成功后,贾跃亭在国内的债务并没有被解除,只是规定了四年的禁止期,直到偿还债务达到40%的比例以上。如果此前对贾跃亭本人提起双限的债权人解除了对他的双限和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解除,则他可以回国。

该人士最后强调,这次破产重组的原因非常清晰,除了更好的还债,尽责到底和推动FF融资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让贾跃亭先生能够回国推动FF业务发展,推行FF中美双主场战略,做大FF的资产价值,继而实现FF成功和彻底还清债务的重要前提条件,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努力实现的目标。

"关于贾总个人破产重组的任何问题,我们欢迎媒体朋友们采访、沟通、交流,但我们不希望类似于某些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恶意去解读、扭曲事实的报道。"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负责人最后表示。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