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新冠肺炎冲击下,正全速重构的汽车产业

2020-04-26 浏览:2046 评论:0

引言:每一次破坏的结果,都意味着一次重生。

自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在高速发展二十几年之后销量出现首次下滑,到2019年下滑幅度扩大至8.2%。在众多车企希望借助农历新年迎来2020年一季度的“开门红”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危机却给所有人带来了当头一棒。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有一句话说:“所有的意外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谁也没能想到这场疫情来势会如此凶猛,波及会如此范围广。虽说在3月份行业普遍有所回暖,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毫无疑问,此次疫情必然会对汽车行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汽车行业也会因此迎来新的生机。面对是跌跌不休的销量,笔者为何会说国内汽车会迎来新的生机呢?

挤泡沫,去产能——近几年,国内市场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早在2017年,我国新车销售超过2900万辆,约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美国的1.7倍。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17亿辆。


在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各大车企“跑马圈地”扩建不少产能。由此,汽车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从2019年各家车企情况来看,产能利用率大于100%的车企只有8家,意味着这8家车企市场需求大于工厂产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产能利用率在80%-100%的车企为7家;而在60%-80%产能利用率的车企有10家。其余103家车企产能利用率低于60%,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区间。


疫情无疑抑制了中国的消费市场,消费动力的减少对车企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换个角度来看,对于那些处于严重过剩的车企来说,恰好可以借助此次疫情挤一挤泡沫“去产能”,而那些产能严重不足的车企则可以利用兼并、重组,来扩充产能。一面去产能,一面扩产能,这倒也算是缓解了近些年汽车业产能过剩问题。

核心技术升级——近些年,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突飞猛进,车造得质量越来越好,销量也越来越高,就连“吹牛”的功夫也有进步。但在汽车核心的零部件以及核心技术方面,电装、霍尼韦尔、博格华纳、爱信、采埃孚等这些外资品牌依然比较强势。在过去10年中,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额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零部件进口额为367亿美元,其中德国、日本和韩国分别占28%、27%和6%。美国排名第四,占5.9%。如果上述国家工厂停工的时间较长,那么任何生产环节的“螺丝钉”都很有可能会影响国内汽车行业的复苏。


虽说在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品牌短时间内无法突围,但好在诸如奇瑞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这些有实力的中国品牌汽车厂商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成果,譬如奇瑞的发动机、长城的7DCT变速箱等。再譬如新能源领域,比亚迪的IGBT芯片技术、电池、电机技术在全球范围都处于领先水准。


而除了这些有技术储备的汽车厂商外,那些平时依赖国外供应商、没什么核心竞争力以及未能很快把握造车之道的新造车势力而言,这一轮疫情也将会倒逼它们显出原形。要么合作共赢,潜心修炼“内功”,要么就等着淘汰。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此前,“顾客就是上帝”看起来更像是一句空话,而在眼下受制于线下到店难的因素,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利用AR、VR以及直播场景来看车、选车。


对于经销商来说,线下销售能力被剪断,失去存货变现能力。如果想要“活下去”,则需要围绕用户体验,通过更生动、更人性化的“服务”来打动用户,单纯依靠此前那种“坐等销”模式势必会被淘汰;而对于汽车厂商来说,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全渠道、全场景以及数据化管理,拓展新模式,引导4S店转型、升级。


“报复性”消费——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有专家预测市场上会出现“报复性消费”的现象。但不管是从汽车销量数据,还是一季度GDP数据来看,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尽管所谓的“报复性消费”没有到来,但是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全面提高,更多人决心购车来减少公共交通带来的潜在风险,并且对乘用车的环保要求会进一步增强。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救市举措,汽车消费将会逐步恢复,接下来的态势应该会越来越好。


因此,笔者预计在年中现金流最紧张的时间,国内车市或将出现一波喜人的小高峰,至少降幅会持续收窄,甚至不排除出现正增长的可能。

在笔者看来,此次疫情无疑加快了汽车行业探底步伐,也加快了落后车企的淘汰速度,缩短了汽车产业周期调整的时间。在“狼多肉少”的市场,那些实力不足的车企将加速出局,而那些更有实力的车企将迎来新机会,从而带给行业更多进化的驱动力和进取意识。同时,疫情也缓解了此前诸多汽车主机厂和经销商之间的压力,反而让他们之间密切抱团,共渡难关!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实在的还是能够享受到一系列的购车福利政策。

总而言之,与其将新冠疫情看作是一场灾难,倒不如看作是一次机遇和积累。中国有句古话叫: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我们也期待中国汽车行业写下愈挫愈勇的故事。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