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再引争议,特斯拉Model 3 降价,售价跌破30万,

2020-01-04 浏览:3777 评论:0

再引争议,特斯拉Model 3 降价,售价跌破30万,自主造车新势力如何自处

基础售价-3.2万,免购置税还有新能源补贴,实际售价29.905万元起

2020 年1 月 3日,特斯拉官方宣布,首批中国制造的Model 3 将在1 月 7日向普通用户车主正式批量交付。此外,国产Model3 将再次降价。

Model3 标准续航升级版车型原售价35.58 万元起,将在此基础上降价3.2 万元,再扣去2.475 万元的国家新能源补贴和购置税减免,最终售价为29.905 万元起。

此外,同时国内首批国产版Model 3 正式交付,特斯拉国产化“时代”正式开启。

调价的由来

Model3这款车型是特斯拉主打的全球化走量车型,除去年动工的上海工厂外,在海外除美国本土还有全新的超级工厂在建。而布局全球的生产基地,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振产量,此外也可避免由于政策和国际关系影响的汇率和税率波动,而这些正是特斯拉在国内销量一直起不来的最大掣肘,过高的关税导致特斯拉在国内的售价居高不下。

目前,在国内的特斯拉工厂已经达成了30%零部件国产化,并且据官方表示,未来将在年底达成100%的零部件国产化。届时以国内的人工薪酬水平和零配件的成本优势,未来特斯拉Model3的价位以及其他车型还会有更多的下降空间。此外,这也并不是首次降价,早前特斯拉便完成了全系车型在国内的价格调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不仅基础售价下降,还在个性化选配包部分做了相当的让利幅度,以19寸轮毂为例,从1.42万下降至6000元,此外黑色车漆也将变为标配选项之一不再额外收费。

特斯拉本质是一家科技公司


科技带来的成本优势

对于电动车而言电池在成本的占比极大,而特斯拉与松下合作的锂电技术在成本压缩部分做到了现有条件下的“极致”,在行业内属于领先水平。此外也是首个采用18650电芯造车的新能源车企,在成熟的技术和众多的供应商选择下,特斯拉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因此成本控制能力相对更强,相对的技术要求也更高,这点暂且不提。

高度自动化

特斯拉的装配流水线中,需要人力参与的部分并不多,特斯拉机器人生产、无人驾驶技术都已经非常娴熟,自动化度极高。而高度自动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高度提升,更多的是可视化标准化的质量管控,仅这一点,即使初期投入成本极高也能在日后带来更为有利的产品力支撑。

自动驾驶和电控技术领先

特斯拉首先是一家科技公司,这点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其电控的专利技术也是行业领先,据特斯拉官方表示,最高行驶48万公里后电池的损耗衰减不到5%,而这点在国内自主品牌中很难做出同样的承诺。

要知道,2008-2013年期间Tesla所申请的核心知识产权大都与电池安全控制系统相关,包括电池冷却系统,安全系统,电荷平衡系统等。截止到2013年3月底Tesla所申请的此类专利数量达142项,另有258项专利正在审核过程之中。

此外,特斯拉还将自己拥有的大部分技术开源,任何企业都可免费引用其中专利,而这也正是国内纯电造车“新势力”展现井喷的主要因素之一,毕竟从头开始研发一套完整的系统需要的精力和资本太过于庞大,此外时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从这点开始,如果新兴车企只是“借用”特斯拉的技术而没有自己深入的研发,到头来也只能被特斯拉扼住喉咙。

而在自动驾驶方面,其实本质上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辅助更精确的说是,“主动式自动巡航”,与谷歌的GPS参与自动驾驶不同,事实上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和GPS导航是完全两个独立的系统,自动驾驶不会根据导航信息做任何调整。

其中细节展开过于繁复,不做赘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套系统最初亮相的时候只是特斯拉对于现有技术和硬件的整合,相应可做到的内容在沃尔沃或者奔驰等传统车厂的部分车型上都有所体现,特斯拉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能很好的利用软件整合到一起并且为消费者所接受。

物竞天择,这是历史的选择

很遗憾,自品牌造车新势力到现有的各个车企中,现有阶段上除了蔚来和小鹏还值得一提外,其他要么是没量产要么是仅停留在PPT阶段(这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软硬实力上远不及特斯拉。虽然国家层面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向和高额补贴但是实际效果乏乏。

这其中有着汽车行业天然的高门槛等客观原因之外,也有国内汽车市场常年累计下来的主观偏见,这些因素也是国内汽车行业无法真正下苦工专研,无法正面与外资车企正面竞争的原因。

而在早前公布的政策显示,宏观层面上放开市场,逐步放宽合资车企股份比例和引入外资车企入场,既是顺应物竞天择,也是在引导国内汽车市场的良性发展,不只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燃油汽车市场亦是如此。

结语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不仅需要车企本身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本研发,更需要国内市场对于自主品牌客观的批判,未来一段时间,自主车企哪怕是造车“新势力”也仍旧能够依靠低成本的优势取得一定的市场额度,但如果不能正视技术上的差异,相信未来也很难走出时下的“困境”。

以上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官方价: 23.19-27.19万

级别: 中型车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