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合资品牌: 根本不“care”! |车业杂谈

2017-07-05 浏览:5.68万 评论:5

最近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合资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再难以“躺着挣钱”,而其主要依据是中国品牌向上与豪华品牌向下对于合资品牌的“上挤下压”。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豪华品牌的价格下探的确对合资品牌守住原有的价格区间带来压力,但中国品牌的向上突破,对于合资品牌而言,只能说是有点感觉了,但还远未到恐惧的时候,虽然合资品牌的确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难以再“躺着挣钱”,但至少比中国品牌要容易赚钱得多。

中国品牌的向上是相对自身的推向上品牌或布局更高档细分市场,但相较合资品牌仍然摆脱不了必须要讲“性价比”。

众所周知,近两年中国品牌在向上突破之路的一些举措令国人振奋。在推出全新高端品牌方面,吉利汽车推出了领克品牌,长城汽车推出了WEY品牌,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而在推出更高级别产品方面,长安汽车和广汽传祺面向中大型SUV市场分别推出了长安CS95和传祺GS8,吉利汽车面向中型轿车市场推出了博瑞等,也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但无论是推出全新高端品牌,还是面向更高级别细分市场推新产品,中国品牌仍然必须要讲“性价比”。如长城汽车在推出WEY品牌时就强调,其产品力要比肩豪华品牌,但主力售价区间在15-20万元,也就是说相较于同价位的合资品牌,WEY品牌产品仍呈现的是性价比优势;又如中国品牌推出的长安CS95(售价:15.98-22.98万元)、传祺GS8(售价:16.38-25.98万元)和博瑞(售价:11.98-22.98万元)等车型,相较于同级别的合资品牌车型都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甚至是明显的以高一级别的车型和低一级别的售价来参与市场竞争。实际上,合资品牌与中国品牌所面向的目标消费群体我们也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并不相同。

中国品牌近年的成长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相较于合资品牌,在以体现产品力为核心的竞争层面仍有较明显劣势。

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中国品牌的发展的确很快,集中体现在产品层面,的确给业界和消费者留下了“进步巨大”的印象。但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品牌车企的参与者们无疑最知道目前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相比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根本差距。以前我在讲到这一方面内容的时候,会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让把中国品牌生产的所有车型翻转过来,去看看其底盘,我们几乎都可以在相关合资车型上看到非常类似的甚至是完全一样的。而一直到现在,我还可以去举这样一个例子。因为,即使到目前中国品牌在车型平台方面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原创度依然很低。

因此,连真正的原创车型平台都无法打造,我们又何谈谋求与合资品牌的直面竞争?而更为明显的一个体现就在轿车市场,作为竞争已十分充分且市场已近饱和的市场,合资品牌在轿车市场的强势与中国品牌在轿车市场的依旧弱势,也同样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品牌还有很多要追赶之处。

中国品牌带来的竞争压力,二线合资品牌要比一线合资品牌更有体会,一线合资品牌对此的态度,目前还是不“care

中国品牌之所以让一些二线合资品牌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主要原因是二线合资品牌相较于一线合资品牌的品牌溢价能力要相对低一些,从而导致二线合资品牌与中国品牌在价格竞争上更容易或者说更快速的“接轨”。换句话来讲,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能其手握的购车款,可买中国品牌的高配车型,但也已可买二线合资品牌的中配车型,最终会影响到部分购车者的购买决策。而目前一线二线合资品牌在终端市场的销量表现以及其高层越来越多的谈到的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等,也都体现出二线合资品牌已经感觉到了这样的竞争压力。但对于一线合资品牌而言,对于当前所谓的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其态度显然是不“care的。毕竟无论从品牌号召力、市场占有率、产品力还是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一线合资品牌的综合实力都还远没有让中国品牌有染指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相较于来自豪华品牌的价格下探,合资品牌至少到目前还并没有完全将中国品牌视为真正的竞争威胁。换句话讲,合资品牌虽然对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有所注意,但远没有达到怕的程度。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