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只讨论上海地区的朋友对车型的偏好,不涉及任何地域歧视范畴。至于标题的前半句嘛,来自“海派清口”周立波的那句名言:“一个吃大蒜的怎么可以和一个喝咖啡的在一起呢”。
很不幸的是,我自己就是个货真价实的东北人,而我老婆则是上海金山人,虽说有时候也不算“上海人”,但至少也算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说起上海人,全国网友似乎就有了吐不尽的槽。“自私”“小气”“排外”等等负面的标签纷至沓来,但事实上这并非是一个地区人的共性,每个地区都会遇到这样的人,只是来上海的人比较多,于是......你懂的。
如果非要给上海人打个标签,我觉得知乎上有个人说得就蛮好:“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在这个年代,利己还真不是什么贬义词,每个人骨子里都带着这个元素,坦白讲能大大方方说出去的反而更值得肯定,至于精致......这个看沪上白领们的妆容就明白了。

因此,在购车这件人生大事上,上海人也大致遵循了这样的特点,利己,是优先级最高的要素。从这一点出发,我将身边上海人的买车选择分成了三大类别:价格导向型、本地情怀型与选我所爱型,这就与大家分享一波。
01
价格导向型
必须要说明的是,都说上海人“有钱”,但实际上大多数上海人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有钱,能买得起法拉利兰博基尼的终究是少数,和大多数地区一样,主流群体依然是以挣扎在温饱与小康之间的无产阶级为主。因此大家买车时的预算还大多停留在二十万左右,说白了依旧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既然“价格敏感”了,那么能够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拿到心仪(甚至不那么心仪,只是恰好真够便宜)的车型,那就不光是倍儿有面子的事了,更是实实在在少掏钱的大事体。事实上,这种事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还是非常常见的,毕竟这里各路车企总部&试驾车队云集,机会真的很多。

比如我身边的某位朋友,当年天津港爆炸的时候,有一批福特Mustang恰好受到了一些波及——被刮掉了点儿漆,以20万左右的价格在上海的员工内部消化,他赶上了这一波行情,二话不说就买入了一辆。

啥?2.3T的Mustang不配叫“野马”、只配叫“野驴”?!20万左右入手,这都不是事儿!

啥?跑车身份,不符合家用?!20万左右入手,这都不是事儿!

啥?这车配置低、要啥啥没有?!不好意思,20万买跑车,还真不在乎这些有的没的。真买到手之后他就一个反馈:真香!由此可见在价格面前,一切阻碍都是纸老虎,只要价格真的足够低。

类似的例子还有位在上海做咨询行业的朋友,他以接近半价的价格购入了一辆三菱欧蓝德,据说是主机厂试驾车队换下来的车,可想而知被诸多媒体老师“摧残”成啥样,到手后的车况真心不算太妙,但他自己找地方花万把块钱修修补补之后,依然来了句:“真香”!

更不用说今年上海地区国六政策切换之前那一大波清库存的“大内购”了,直接导致了国六正式施行前两个月,上海本地的某些品牌4s店就已经表示“国五车毫无库存压力”,显而易见的是,“有便宜就占”的想法,在上海也是大行其道的,尤其是这个便宜还在规则允许内......真香!

02
本地情怀型
代表车型:上汽全系
如果家里没有种种关系路子,依然要买车的上海朋友该从何选起呢?抛开买得起BBA乃至更往上的选手,只要预算在二十万左右甚至更少的人,一般来讲第一反应都是两个字:上汽。

这里必须要科普一下,上海人其实分两种,抛开往上查几代就开始在上海市区居住的“上海人”外,还有往上查十代甚至数十代就开始在松江金山崇明青浦奉贤等地居住的“本地人”——严格意义上说这也是上海人,但事实上语言、思维方式都与市区的“上海人”不一样。
上海人与本地人的具体区别就不多提了,这事儿能说三天三夜,光看买车这件事儿,上海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上汽大众,而本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则是荣威。至于名爵......名爵是啥?!

上海人喜欢上汽大众这件事儿,无关自家有没有在上汽大众工作的亲戚(否则就是价格导向型中买内购的了),纯粹是因为常年积累下的口碑与信任。

还记得当初我陪一位上海朋友去上汽大众4S店买车,销售不肯给我朋友更高的优惠,我就随口说了一句:好像一汽大众差不多的车型优惠不只这些吧?!同样来自上海的销售小哥当时就炸了:一汽大众的车不行,都是中国特供车!

Emmmm这个论调真假我们不做讨论,关键是上海人对上汽大众的喜爱绝对是发自内心的。不过有意思的是,我那位朋友最终也是限于预算,买了台斯柯达柯珞克——没错,严格来说还是上汽大众。

不过这也仅为上海市区人的情怀,本地人或许对荣威感情更深厚一些——当然也可能是荣威的价格确实更便宜一些。前面说过,我老婆就来自金山,货真价实的本地人,在她的亲朋好友中,买荣威的可真不少。

对于本地人来说,荣威绝对是个品质高、外观好看、配置又高的民族良心品牌,尤其是荣威RX5,价格公道有优惠,外观大气上档次,配置齐全很实用,这样的好车真心不算多。由此,当听闻荣威RX5 MAX完成“拉飞机”这一人力也能完成的“壮举”时,他们的反应也是一片叫好、拍手称快。
03
选我所爱型
旅行车、思铂睿、奔驰B级等
这一类型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一大类型,因为真心是买什么的都有,各自有各自的理由与喜好——事实上这才是选车购车最为理性的一群人,被情怀之类的因素影响有时候真心没啥必要。当然,据我观察,在我身边上海的这类人一般而言年纪都比较小,不会超过30岁。

不过在这个类别中,我观察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是北欧等地留学回上海打拼的朋友,在选车时一般都不会去考虑留学生购车优惠政策(也就是买合资车时减免进口零部件税费),而是转身选择一台纯进口身份的旅行车,比如沃尔沃V40啥的。

也有句话流传很广:“在上海开旅行车的,一半都是留学党”。这就不得不提及他们在海外留学的经历了,海外留学时频繁搬家总归是免不了的,一辆相比轿车更能装、相比SUV操控体验更贴近轿车的旅行车,很明显会是更棒的选择,因此“旅行车很好用”这一观念也就潜移默化植入了他们的脑海。

除了这些,我身边的上海有车一族的车型也算是五花八门,比如有两位便是开东风本田已经停产的思铂睿,也有人开以前落地近30万的进口奔驰B级,更有甚者开的是DS5......嗯,这几位纷纷表示不打算把车子卖掉了,开到报废得了。

任性,总归是要付出些代价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今天这个话题其实也有了非常强的延展性,事实上,买车这项大宗消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算是一件大事儿,慎重考量是必然的。那么考量的因素应该如何排序呢?

其实从上海人的购车观念上也是可以看出一些的,第一个因素必须是价格,手里有多少钱该买多少钱的车心里都应该有数,当然如果能靠内购买辆靠谱的车自然更好,比如上海地区看上汽,长春地区也可以看看一汽,广州地区更可以看看广汽啊(阿尔法罗密欧内购五折我也不敢买......)!

第二个因素自然是情怀啦,也就是某个品牌给你或你信赖的人种下的深刻印象,比如提起奔驰、宝马、奥迪、丰田、本田这些牌子,你第一反应出的那个词,与你想要的车相匹配,那么没问题,就选这个品牌的车吧~

第三个因素才是按照你的个人偏好来,在满足前两个前提下,事实上留给你个人发挥的空间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在从众的基础上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换而言之不妨看看销量表现比较好的那些车,挑一个自己看得顺眼一般来讲不会错。

当然也会有人坚持个性,选一些冷门小众的车型,比如说我有位朋友买的思铂睿便是那个月全国唯一卖出去的一辆,不能说他们的选择不好,他们买车之后依然很香依然未曾后悔,但唯一的问题是,他们的车是真心不好转手啊......

最后的最后再给大家做个小总结,首先是上海人买车时的三种类型:基本上是有内购&其他便宜优先选择,再就是三十岁以上or个性没那么突出的上海人更倾向选择一辆来自上汽的车,最后一类才是真正随心所欲想买啥就买的人。但事实上,上海人买车时的选择也可以看出一种偏理性的购车观:先看价格(能便宜就便宜),再看品牌&情怀,最后才是个性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