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解决电动车里程焦虑,别走上加长续航里程“歧途”

2019-10-12 浏览:1410 评论:0

10月9日,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锂电池的三位发明者,美国科学家斯坦利·威廷汉(Stanley Whittingham)、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以及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三人共同获得此奖项。其中97岁高龄的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还打破了最高获奖年龄纪录,但多亏了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如今的手机才能被我们拿出门外,电动汽车才能驰骋远行。

1970年代,在埃克森美孚电池技术试验室工作的威廷汉,首先发现了功能性锂电池。随后古迪纳夫锂发现了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电池正极材料,将电池容量大幅提升。吉野彰则将石墨碳作为电池负极材料,提升了锂电池安全性。正是他们三人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研究,奠定了智能设备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基础,而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也表明锂电池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新能源车被定义为未来发展趋势,但新能源其实并不“新”。早在1881年,法国人 Gustave Trouve就发明了第一台电动车。5年后,卡尔本茨才发明了第一台汽车。实际上,无论是第一台电动车,还是第一台汽油车,都被当时的马车所嘲笑,核心就是两者的续航问题。当年受制于储能电池技术问题,电动车被补给能源更加方便的汽油车“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直至今日,续航依旧是终端用户最为关心的话题。腾讯汽车第二期Atalk沙龙,就此邀请了包括宁德时代、远景AESC、长安、比亚迪、蔚来、天际、前途、北汽、福特、真实车主以及媒体,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为什么用户永远关心续航、续航、续航

日产聆风在欧美市场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在全球范围如此热销的日产聆风,早在2014年便以启辰晨风的身份,抢滩登陆进军国内市场。全球爆款、日产技术、中外合资,启辰晨风集齐口碑、技术、价格等诸多优势,在当年一众自主车型之中,可晨风的实际表现却让日产伤透了心,核心问题便是其175公里的续航能力。在场用户也表示:“在预算范围内,续航绝对是核心衡量标准。

续航恐惧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受制于布局空间、动力电池价格、能量密度等综合因素,纯电动车从2014年的150公里,逐渐增长至如今的500公里续航标准。尽管续航能力在逐渐提升,但众多车主表示很难达到官方续航里程,实际用车体验并不好。其次,纯电动车能源补给十分不便,即使在充电网络建设越发成熟的今天,基础建设、承载能力、故障、通讯、素质等,还在影响充电效率与体验。

纯电动车多少续航才算够用?

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7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三名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亿纬锂能。2019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三名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合肥国轩。作为国内最大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企业公共事务部经理刘子瑜认为:“从电池供应厂家角度来说,通过技术升级电池容量,并保证电池足够的安全,是宁德时代立足的根本。对于多少续航够用,主要取决于厂家对车型的定位。例如,A00级与A级车型,对续航需求完全不同。”

关于续航到底长好还是短好,用户为什么会关心这个问题,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长城华冠华特研究院院长戴明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用户最关心的续航问题,可以拆分为两点,对比燃油车是否足够方便,对比燃油车是否足够经济。在现阶段,轻量化是解决续航问题突破方向之一。在平衡成本的基础上,足够的轻量化本身就可以增加续航,而轻量化之后又可以进一步增加电池。”

合众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邓晓光认为,提升续航并不是根本解决之策。他讲到:“电池能量密度的突破,是增加续航里程的基础,但厂家如何选择供应商,电池的老化状态是核心衡量标准。此外,建立良好的电动车充电环境,也是解决纯电动车出行恐惧的根本。”

至于后补贴时代,车企应该向何方向突破,邓晓光也给出了答案:“动力电池只是储能装备,驱动系统才是耗电大户,让三电系统更轻、更安全、更高效,是车企未来突破的重点。包括优化电机效率、平衡全速域电耗、降低温控系统能耗等等,都是可以提升续航里程的关键。”

在E车汇看来,用户关心的续航只是宏观层面,其背后的续航真实性以及用车环境,才是导致用户毫无安全感的根本。就目前来看,优化城市工况续航是众多纯电动车型的优先级,而高速区间的高能耗特性至今仍未解决。终端用户的实际用车情况,并不能按照规定测试标准衡量,做到全速域全工况的真实综合续航能力,才是车企赢得用户信任的根本。

至于动力电池方面,提供优质的动力电池只是一方面,随着能量密度的突破,发生热失控的事件也随之增加。如何配合整车厂商在提升续航,同时充分保障安全,也应该是供应商应该提供的技术支持之一。

最后针对充电问题,除了增加基础建设覆盖范围与数量,如何让充电网络更加智能,让纯电动车主享受便捷的充电环境,也是根治续航顽疾的核心之一。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