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中国汽车消费的“两池水”,到底能不能做到端平?

2019-10-05 浏览:1007 评论:0

之所以写到这个话题,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最近整个行业比较困扰,不论是主机厂还是衍生行业,似乎都不太愿意接受中国车市的长期震荡趋势,一门心思寻找汽车消费新的增长点。

二是就在法兰克福车展伊始,吉利控股集团与戴姆勒集团共同投资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助其完成C轮融资,Volocopter旗下VoloCity机型将在未来三年实现商用认证,未来还将进入中国市场。

所以,如果把中国汽车市场比作水池的话,那么现在有两个“池子”,一个是传统私车消费池,另一个就是to B的出行市场池。

说白了,主机厂的产品销售两个走向就是,C和B,即对私的私车销售和对公的出行市场销售,而出行又包含了租赁和网约车两大块。

只不过目前还是前者占据了大头,后者尚且处在发展阶段,我们的话题就是探究一下后者能否“做大做强,创造辉煌”。

根据全球知名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数据,中国出行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在2020年达到720亿美元,但据最新预测,这一数字在2021年才会缓和增至600亿美元。

不过,中国市场仍然是全亚洲最大的出行领军市场,而且这一市场的发展对全球出行市场都具备重要的参考意义。

更明确的数据为,2018年中国出行市场的交易金额高达400亿美元,虽然后期C端交易量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是针对B端的投资规模仍然增长了数倍,主要集中在配送用车领域。

这里的B端除了像滴滴、神州等专业司职于出行业务的公司之外,还有主机厂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出行公司,如曹操专车等。

在最近一次活动中,我跟一位在这一行业呆了十几年的媒体老师的交谈过程中得知,在很多一线城市,出行运营公司的购车订单还是非常可观的。

在得知这一市场信息的时候,我一度想起当年白色家电市场发展的盛况。

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购物、缺乏对私物联配送服务的时代,国美电器可是一度当过白色家电市场的“甲方”。

他们的备货经理可以拿着几百万台的订单直接找到海尔进行定制化生产,甚至还定好了单价,丝毫不给海尔这样的巨头留面子。

后来,淘宝的出现,京东的崛起以及白色家电产业的迅速成熟,彻底撕碎了国美电器站着挣钱的模式,现在的国美、苏宁除了守着门店做最后的倔强,更专注于线上市场,对时代妥协。

我在想,中国汽车市场是否会经历同样的“国美时代”,出行公司决定着主机厂的生产方向甚至定价权。

很快我就觉得这个想法不太实际,至少现在不太现实,理由很简单。

首先是汽车产品与白色家电的产品性质不同,它的定制化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太高,最起码当前阶段难以实现。

虽然现在定制化有时会出现在主机厂的宣传当中,但是大规模定制化意味着对产品线等等全方位的调整,这里面还包含生产线软硬件的设置等等。

总之像汽车研发生产这样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至少目前只能是主机厂才有能力主动调整自己的产品规划,这不是像白色家电那样电机、冷凝器、主板几个简单的零件,可以“外行领导内行”。

或许当纯电产品大规模铺陈的时候,在同样的供应商体系下,四轮产品制造也变成了简单的“到件组装”,说不定届时才有机会看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

其次,是市场发展的问题。就像前文所说,在出行市场包含租赁和网约车两大块,网约车的政策门槛其实更高。

以传统出租车市场为例,2018年北京市出租车保有量才66648台,为每万人拥有30.71台;上海出租车保有量48900台,每万人拥有20.25台,传统出租车市场尚且如此,名录车型有限、政策门槛不低的网约车又何尝会有太多作为呢?

不过,这一市场龙头效应已经显现,一家独大的滴滴如果在有利政策之下形成大规模需求也不是没可能。

反倒是租赁行业倒是潜能巨大。不论是私人租赁还是分时租赁,当前需求旺盛,但供给却不太给力。

这其中除了租车成本之外,还有一个舆情认知问题。

试想,我们买车是为了实用,那么当租车价格低到小于我们购车养车成本的时候,作为理性消费者,是否愿意只获取车辆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呢?

要知道,当前租车生活在中心市场已经展开,受牌照和限行等交通政策的影响,租车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中国传统认知却是“有房有车”才是最基本的成功表现。

所以假设市场有勇气打破这种认知,那么这一市场的潜力相信不容小觑。

从我个人的租车经历来看,在非中心市场,一辆知豆的单月使用成本是800元的租金,加上400元车位租赁和电费是70元,大约1300元,整租一年的费用约15600元,而普通家庭用车一年单单是养护成本相信就超过了这个数字。

当然,如果车型租金足够低,租车生活其实蛮有吸引力的,只是看用车人愿不愿意从认知上接受这一点。

所以我觉得,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方向,至少现在不会大规模靠拢到出行市场中,私车消费仍然是长期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方向。

不过要知道,电动化、智能化、电商化和共享化是汽车发展的四大方向,这些都有对出行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有力铺垫,因此出行市场带给中国汽车市场增量潜力仍不可小觑。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