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面对这么多血淋淋的事故,是时候普及AEB了

2019-07-24 浏览:3840 评论:1

最近的恶性车祸有点多,且各个伤亡惨重,经常占据大家的头条位。

事故一:2019年7月4日20点44分,河南永城一名女子酒后驾驶一辆玛莎拉蒂追尾一辆宝马7系,事故导致后者当场起火燃烧,造成车内三名乘客两死一伤,肇事车辆内也有三人受伤,其中肇事车主伤势严重。

事故二:7月17日上午,江苏省常州市的九州数码城附近发生车祸,一奔驰连撞多辆电动车。事故共造成13人受伤,伤者被立即送往市区3家医院救治。目前,3名伤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常州警方发布公告称,肇事车主驾车途中突发昏厥导致车辆失控是这一事故的主因。

于是,一个问题在我脑中绕了一圈又一圈:如果肇事车辆装了AEB,也许伤亡能小一些吧。

什么是AEB?

AEB是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的缩写,就是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装备了这一系统的车辆会在车辆遇到突发情况时,视情况发出预警或是采取不同程度的制动,以至于完全刹停,以此来避免事故发生或是降低事故损失,从而提高汽车安全性。

各国相应法规

AEB的作用有数据佐证。有研究数据表明,装备了AEB可减少27%的事故发生率,其中追尾减少率为38%,并能明显减少事故伤亡。

也正是因此,各国都越发重视AEB的研发和装车。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于2013年年底正式将AEB纳入测试项目,欧洲的E-NCAP和美国交通运输部(NHTSA)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将AEB纳入测试项目。

中国在这一领域法规相对滞后,C-NCAP于2018版测试项目中正式加入对AEB的测试。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有这个疑问,上面的内容都有点虚,AEB具体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这些场景下,AEB不一定有用

欲扬先抑,就先说说AEB不太灵光的场景。

1. 目前AEB所用的探测设备多为摄像头以及雷达,二者共同为系统提供决策。所以,在一不小心遇到恶劣天气,或是迎面照射强光的时候,摄像头的作用就会被大大削弱,这时候如果再下雪,把路上很多特征都模糊掉,雷达的作用亦大打折扣,这时候就更要小心了。

2. 当然,不是所有道路都是铺设良好的平直路面,当遇到一些烂路或是急转弯、爬坡路段时,AEB的局限性同样会显现。

3. 还记得特斯拉在美国钻进一辆大货车车底导致车主身亡的事故吧,在这一案例中,那辆特斯拉把白色的货箱当成了一朵云,选择无视。因此,系统本身的检测能力也是个问题。

在面对墙、树一类特征不明显或是特征过于复杂的障碍物,AEB的识别率很低。我就曾围观过一次封闭场地内对叠放纸箱的主动刹车测试,这辆车并未作出反应,直接撞了上去。

4. 上面说过对行人碰撞的自动紧急制动,但是要注意,并不是所有AEB都具备行人识别功能。就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为例,至少是在中国销售的XC60,低配车型的AEB是不能识别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特别在意的车主建议在购买之前先对行人识别功能求证再做决定。

所以大家还记得前两年沃尔沃XC60自主刹车测试失败撞了人的视频吧,后来证实,那辆测试车就是没有配备行人检测单元的版本。

而且如果有人的装扮比较浮夸,比如拖地长裙、各种玩具人偶,系统也不见得能识别并刹停。日产奇骏在演示AEB的时候,就吃过这种无法识别身穿长裙女主持人,导致撞上去的亏。

5. 现在AEB控制思路都是以人的意志为中心,如果在系统介入前后,驾驶者采取了制动动作,系统会继续介入,不会受到影响;而如果这时候驾驶者打了方向或是继续踩油门,系统会判定驾驶者有能力自主避险,AEB便不会介入。

6. 目前主流的AEB系统对突然短距离加塞都无解,而这种场景也是国内相当常见的场景。特斯拉Model 3发生在北京的中国首撞,就是因为正在AutoPilot模式下行驶的车辆并未对加塞车辆作出反应,直接A了上去,导致碰撞发生。不过好在这一案例中,加塞狗全责。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系统也没有做出明显反应,于是怕麻烦的我踩了一脚刹车,假装AEB介入。

这一点就是中国特色交通环境对各个车企提出的挑战,拜中国几乎全球最复杂的交通状况所赐,欠本土化的驾驶辅助系统都会多少水土不服。

这些场景下,AEB有用

1. 面对静止目标,目前的AEB能完全避免碰撞的平均水平是时速35km/h,所以说,在这一速度上下,大可不用担心一不小心追尾前车。这种情况多见于因开车走神,没有注意到前面的红灯和已经刹停或正在刹车的车辆。

2. 对于同一车道前方正在行驶的车辆,如果在判定要发生碰撞过程中系统介入及时,能将自身的速度降低40到50公里上下。

这种情况多见于城市快速路或是高速公路,没有注意保持车距导致追尾的情况。

3. 想想看,如果行车时突然从路边窜出来一个行人,AEB能否及时起效呢?答案是,如果这辆车上的AEB有行人探测功能,且时速在35公里上下,碰撞就能有效避免。这也是为什么哪怕全系装了AEB的车,也会做不少关于降低碰撞时对行人损伤的措施,甚至还有略显浮夸的发动机盖安全气囊。

哪怕局限性多多,AEB也还是很有用

综上,AEB最有用的场景就是避免或减轻追尾。

也别小看系统接入时降低的这四五十公里速度,根据大家初中物理经典公式动能定理,若能把碰撞时速从80公里降低到40公里,碰撞冲击力就能直接减小75%。这时候有没有AEB可就是生死之间的区别了。

这么看也许不直观,直接数据说话。

根据美国的IIHS预测,AEB能够减少76%未刹车角碰撞事故、69%未刹车追尾碰撞,以及23%未刹车单人驾驶碰撞事故,也就是说,单单在美国,这项装备每年就可以减少2,012,000起碰撞事故,其中182,000起造成非致命伤害,6,310出现致命伤害。

另据欧盟委员会估计,AEB系统每年在欧盟国家中可挽救1000多人的生命。

所以,哪怕是当今的AEB仍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看到这个数字,也觉得这个钱值得花。

还有更先进的

其实现在还有一种名为“预测性前车碰撞预警”PFCW装置,也属于AEB的一种。PFCW的特点是能够检测到前面两辆车,能够很好地预防前车急刹带来的追尾。如果哪家车企配备了这项功能,那还真的值得拿出来大吹一番。比如下图就是日产的演示画面。

AL频道小结

对于开过装备了AEB车型的朋友们来说肯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在一些踩了刹车、且肯定不会发生碰撞的场景,有时候AEB还会突然介入,甚至是一脚重刹,吓了你一跳。这时候就会想,这是什么鬼?

其实,这就是算法以及软硬件匹配不完善的锅。毕竟,能用和好用之间的差异巨大,这就要看车企的技术实力和良心了。

现在AEB系统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也有很多无法识别的场景。所以回到开篇的两个案例,如果两辆车都装备了AEB,且识别模块齐全,也许不会阻止事故发生,但至少能减轻一些伤害。

那么,现在正蓬勃发展的AI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通过深度学习,为诸如AEB之类装置的匹配提供助力呢?识别一些此前无法识别的物体,无视一些由于紧张而胡乱操作使得系统失效的场景呢?

在此,我也想呼吁各大车企,以及政策制定者,是时候把AEB这项救命装置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了。

最后我想说,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才是最好的安全配置。毕竟,道路千万条……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