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土木
连小米汽车都要上市了,苹果汽车在哪呢?根据最新消息,苹果可能在2028年推出电动汽车。
并且这款汽车并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达到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而是L2+系统。如果真是如此,苹果倒不如趁早放弃造车。
先不说自动驾驶这个方面,苹果熟悉的代工模式,在车这个领域,还差得远。这个领域,造出来车是一码事,能稳定的造出来一批车,并且控制成本、实现高阶辅助驾驶,又是一码事。
汽车领域需要躬身入局,因为汽车不是纯电子系统,而是电子与机械结合的系统。

也因此,在这个系统中,除了苹果熟悉的电子信号处理外,还增加了大量运动、反馈、再调节的需求,这些需求是苹果此前不具备的能力。
华为已经是目前全球软硬件系统集成最强的企业之一了,也得经历数代量产产品的迭代。
小米首款车,底盘部分基本全是成熟供应链零部件,集合了如大陆、蒂森克虏伯、耐世特、本特勒等在内的世界顶级供应商,小米智能底盘的部件与BBA供应商的重合率达到了67%。
而苹果一直以来对供应商的强势态度,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但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已经取得跨越式发展,产业链话语权大大上升,苹果却仍不愿放弃“对供应链绝对掌控”的态度。

然而在智能电动车产业,情况明显不一样。智能电动车的产业革命,不仅仅是汽车动力系统的改变,更是彻底重塑了整个产业链。
很多人还沉浸在燃油车时代海外巨头过往的辉煌里,还以为老牌车企积累了大量底蕴,仍握有诸多优势。
这种观点一两年前或许还不算错,但殊不知,时代变化的速度往往超乎想象。
电池、电机、电控、悬架、压铸机、激光雷达……近两年国内产业链发展堪称日新月异,时至今日已经接近反超海外所有国家的总和。

在这种背景下,苹果想要解决供应链问题可比手机难多了。说得直白点,国产手机行业供应链可能没苹果不行,但苹果没有国产汽车行业供应链支持的话,基本完全不行。所以整体来看,苹果想要顺利造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曾经,我们以为中国车企可以摸着“苹果”过河,在电动智能化的路上实现追赶和超越。然而一不小心,苹果却掉队了,中国造车新势力们则成了世界电动智能汽车的领头羊。现在,恐怕是轮到苹果摸着“咱们”过河了。
4年后,苹果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吗?只能说希望渺茫。相比消费电子领域,汽车行业门槛更高也更加成熟且复杂,苹果作为后发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累积像特斯拉一样,打通智能电动汽车的每一个环节,而是必须像绝大多数汽车企业一样,在内饰材料、屏幕、配置和功能上依赖供应商提供的方案。

纵然苹果汽车可以依靠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来实现相比较竞争对手更好的体验,但归根结底,其很难和其他智能汽车拉开太大差距。而苹果产品之所以能够热卖,就在于它总是能够推出“划时代”的产品,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而在汽车领域,苹果确实没有这个能力。
写在最后:
2028年,到时能留给苹果汽车的竞争窗口究竟还有多大?即使那时苹果依旧能维持自己在科技行业的领先地位,但又会有多少用户会选择为一个从没有造出过汽车的企业花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