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汽车召回真的等于负责任吗?

2019-05-17 浏览:1492 评论:0

 召回,在如今的汽车市场中早已不是扮演遮羞布的名词了,反而是在屡见不鲜的召回事件以及部分媒体宣传中,成了代表负责的一个名词。从遮羞,到负责,汽车召回在这当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高田气囊,这是绝大部分人能够说出来的一个汽车安全气囊品牌。之所以高田气囊这么出名,并不是因为它的好,而是因为它的作死,以及创造了堪称最大规模的汽车召回事件。这个规模有多大呢?从2009年5月16日美国的一次交通事故中,高田气囊问题开始爆发,截止10年后的今天,依旧有车企因为该气囊而召回汽车。

 

高田气囊由此被称为“死亡气囊”,原因在于气囊内的气体推进剂装在圆片中,因此爆炸后有可能因圆片弹出伤害乘客。在这个事件中,其实生产高田公司是有回旋余地的,如果当时的高田公司能够主动承担责任,那么即便需要承担天价赔偿,但好歹还能落个“负责”的说法。

 

然而在当时,高田公司选择的却是隐而不报,把事情压下去。正所谓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当消费者不再沉默,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消费者的愤怒和政府部门的介入,而这无疑是高田公司无法承受的。

 

通过高田气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汽车召回的一个缩影。当时的汽车召回为什么是一块遮羞布?正是因为车企的隐而不报,将消费者蒙在鼓里,只有当事情发酵到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才被动发起召回。

 

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是汽车召回从遮羞布向负责任的转变。举个例子,你去打工,老板给你发工资,你拿到工资会觉得开心;你去打工,逼着老板给你工资,你拿到也不会觉得高兴。这就是被动和主动的区别。

 

在当下,车企大都会选择主动向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召回责任书,主动召回有缺陷的产品。从大环境下的被动召回向大环境下的主动召回转变,这当中的变化并不是车企的良心发作,而是环境使然。

 

在过去,消费者要维权只能通过两个途径:撒泼和上法院,受限于网络的不发达以及成本的缘故,消费者往往是只身面对车企这个庞然大物,因此大多数事件最后都翻不起大风浪。但随着网络的不断发达以及更多的国家力量加入,消费者的维权途径得到了拓宽。

 

从1991年第一届3·15晚会到2010年期间,关于汽车的报道只出现过两次,且都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2013年3·15晚会公开曝光大众汽车DSG变速箱质量缺陷和江淮汽车节约成本两起事件后,315汽车维权才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维权手段中。

 

同时增加的维权手段,还包括互联网的舆论力量。现代人总喜欢给事物贴标签,一次事故的出现很可能导致网友们给整个品牌贴上“质量低下”的标签。因此,当事件被传上网后,迅速且大面积的传播是厂商难以接受的,最直接的两个例子无非是最近的奔驰漏油事件和特斯拉自燃事件。

 

(特斯拉上海某地下车库自燃)

因此,车企真的是发自良心要召回车辆吗?答案是不一定,可以说,车企主动召回无非三个原因,一个是解决缺陷,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另一个则是营销,通过召回这件事情进行传播,提高品牌知名度;最后一个则是被有关部门约谈引起的主动召回。

 

这三个原因中,其实哪一个都算不上是负责任。很简单的一个原因,你付出了同等价值的金钱去换取产品,结果产品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拥有某种或大或小的缺陷,最后厂家跟你说要召回,你反倒应该夸对方负责,这合适吗?

 

在召回事件中,我们最应该思考的,其实是产品质量责任的思考——谁应该为这件产品的质量问题负责?你去4S店理论,4S店推诿是厂家不负责。你去厂家理论,厂家说是供应商的零配件不符合要求。你去找供应商,供应商直接申请破产,你能怎么办?

 

(高田公司申请破产)

由此,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给大家列举一个数据,2015年,国内召回558.6万辆汽车;2016年,国内召回1133.5万辆汽车;2017年,国内召回2004.8万辆汽车;2018年国内召回1255.5万辆汽车。除了2017年因为高田气囊集中爆发的大批量召回以外,从长期来看,汽车召回无疑是处于增长的趋势。

 

而且从2018年的召回原因中,占据前三的分别是发动机、悬架系统和气囊及安全带,汽车三大件中有两项成了重灾区,仅发动机部分原因召回的车辆就达到了3465243辆,数量达到2015年全年召回车辆的五分之三。

 

须知道,供应商生产零配件,会对零配件进行工艺检验,然后进行销售。车企选购零配件,同样要经过检验才会使用,装配好之后更是会对产品进行实测,最后才投放市场。在多重的检测之下,依旧有这么多的缺陷,以致于投放市场之后进行召回处理,这真的称得上负责吗?

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多一些宽容,毕竟人谁无过,更何况汽车是一个复杂的工艺结合体。的确,我们需要用平常心去对待召回事件本身,不能通过“召回=质量差”的固定思维去看待。但是,我们更应该一碗水端平,不以召回为耻,但更不以召回为荣,以将召回扼杀在出厂之前作为目标。

 

试想一下,如果产品本身经过足够全面的检测,没有缺陷,那自然无需召回。因为在购买一件产品之后,我们却还要为此付出多余的时间成本,车企浪费了金钱,消费者浪费了时间,这本就是两害无一利不是吗?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