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合作时代,为什么车企纷纷瞄准了航天企业?

2019-05-08 浏览:4241 评论:0


 去年2月6日,特斯拉一发火箭将自己送上了太空。尽管这辆红色的特斯拉Roadster跑车如今已经沦为太空垃圾。但我们不可否认,这一发火箭不但成功让特斯拉变得家喻户晓,马斯克本人也再也不用担心被中国网民问:你的特斯拉那么X,怎么不上天?

 

当然,这是一个玩笑。但从“特斯拉上天”这件事上面,无论这是否真的是马斯克本人的梦想,亦或者只是一次单纯的营销,单从结果来看,特斯拉这次都是成功的。可是无独有偶,其实在其他的汽车品牌上,和航天科技公司合作的品牌不在少数,而且还有很多都是自主品牌。

 

早在2011年3月,上汽集团就已经和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合资创建了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这是一个专注于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公司。然而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在2013年8月份,上汽集团和中航科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无人驾驶、新材料等领域展开合作。

 

但其实,按照上汽集团发布的战略,上汽乘用车分公司在2015年已经成为了完全独立的整车研发体系。也就是说,上汽集团目前有两个体系,一方面是整车的开发和研究,对于新能源、新材料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开发则主要由华域进行研发。

 

(毫米雷达技术)

与航天技术合作的自主品牌并非上汽一家。2018年12月26日,奇瑞集团与航天工研院同样签署了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致力于打造以新能源为载体的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平台。

 

作为新四化的基础,电动化是未来汽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奇瑞集团的业务范围也并非汽车一个版块,还涵盖了零部件、金融投资、旅游地产、军工和商贸等五个板块。双方此次合作构建该平台,颇有一些强强联手的味道。

 

一方面,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级单位,主要围绕的本身就是智能制造、智慧产业以及军民融合产业方向,它能给予更为先进和专研的科技技术。而奇瑞集团则布局上游的电池包、电机、整车控制以及下游的汽车金融、网约车平台等板块,双方各取所需,也互利互惠。但或许是合作时间距今较短,因此目前还没见到实际成果。

 

除了上述两家自主品牌,目前在国内大热的两家自主品牌:吉利和WEY,也分别找上了航天制造业。首先是吉利和航天科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者共同合作开发高速飞行列车。那么这个高速飞行列车是什么东西呢?

 

所谓高速飞行列车,在目前还属于概念性产品,但是其是以飞机作为竞争对手的、运营速度为4000km/h的民用列车。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个项目是具有高风险性的技术创新,吉利在这项合作中,其实无法提供太多技术层面的支持。那么吉利到底能提供什么,又能得到什么呢?

 

首先,航天科工本身肩负的是国防装备的研制任务,因此自然无法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借助吉利的造车经验自然变成了一个可取之道。借助吉利造车工艺对成本的控制、民用车对乘客的舒适性体验打磨等经验,无疑可以更快速解决超高速列车的细节问题。

 

同时,在这次的合作中,吉利可以协同合作方,在低近轨卫星、车载芯片、车联网、飞行汽车等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这样的合作无疑能够加深吉利自身在智能化和互联化方向的耕耘,改善车机、车联网等一系列智能互联配置。

 

相比吉利,WEY的路子则更接近于特斯拉,不同的是,WEY不是将汽车送到太空中,而是和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中国首次海上发射的合作伙伴,并共同命名这枚火箭为“CZ-11 WEY”。

 

同样要上天的,还包括日本的丰田。“我们的目标是在2029年将这样一部月球车发射升空”这是日本航天局副总裁若田光一的原话。这款正处于概念阶段的月球车,将由丰田汽车和日本航天局共同研发,成品将是一款用于探索月球的、使用燃料电池技术的载人月球车。

目前,我国的航天制造业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航天这个IP本身就带着一个高新科技的光环。可是,作为同样发展了数十年的汽车产业,虽然一直处于开放状态,但从目前看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无疑是比不上航天事业发展的。

 

随着航天事业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品牌从廉价走向高端、走向全球,加上政策鼓励航天与民用产业融合的互推下,两者的合作可谓是一拍即合。无论双方的合作中,汽车产业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实际性的技术支持,但就目前看来,能否与中国航天进行合作,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实力的象征。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官方价: 暂无信息

级别: 跑车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