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1月车市月报关键词:汽车企业开启“消库模式”

2019-02-18 浏览:1924 评论:0

擦完了2018年那张湿漉漉的桌面,面对同样狼藉的2019年。手上那块名为“经销商”的布再也吸不进更多的水分,滴滴嗒嗒淌出的水滴湿了自己的鞋面,偷眼四顾。

“啊,原来你也湿了。”

年一过完,也到了车企公布1月销量的时候。了解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公布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称为销量海报,主要特征是配色以红色为主,一串串放大的数字搭配“增长”二字,常见于朋友圈,可营造出“开门大吉”喜庆氛围。另一种则朴素得多,黑框黑字,顶多在标题处用上红色,又称“月报”或“产销快报”。

海报往往是先出的,这次也不例外。待一片红色的海洋退去,各家月报出炉,气氛也急转直下。除了一骑绝尘的广汽丰田外,大多数车企看上去都没那么喜庆了,个位数甚至负号的出现反倒成了常态。

以上汽集团为例,其公布的2019年1月产销快报显示,当月累计销售611,502辆新车,同比大幅下滑14.13%。

作为集团销量顶梁柱的合资板块三大品牌——上汽大众、上海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增速下滑。其中上汽大众1月单月销售19万辆,同比下滑11.18%;上汽通用销售18.05万辆,同比下滑10.96%;上汽通用五菱销售16万辆,同比下滑20.03%。

当然,“海报”与“月报”矛盾倒是情有可原,前者出于宣传需要,大多筛选好看的数字,且以零售端的数据为主。而后者针对资本市场,展示的是企业运行状况,大多反映批发端的情况。春节效应反应在了零售端,却没有传导至厂商,反而在产销两项关键数据上,均出现两位数的下滑。这二者之间的差额,正是“抹布中的水滴”。去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28年来首次出现增速下滑,根据以往经验所作出的需求预测,泼洒在难以吸纳更多产品的存量市场,化为了大量的库存。经销商成了吸水的载体,被撑得满满当当。好不容易来了个春节“盆”。

“您先等等,我还没拧干呢!”

据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均位于1.5的警戒线之上,虽然7、8月份有所下降,但在“金九银十”乃至之后的一个月中,仍在不停上涨,直到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才降至1.73。即使如此,当月仍有9个品牌库存深度处于2个月以上。

2017-2018年月度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由于库存压力过大,去年国内55%的经销商无法在新车销售环节盈利,从建店当年盈利情况看,83%的经销商建店当年处于亏损状态,建店当年实现盈利的企业仅占总体的17%。由此出现了经销商退网、跑路现象,造成购车和售后风险增大。有业内人士指出,“最明显的特征是汽车流通领域从单店亏损的个案,转变成70%~80%经销商亏损的行业现状。”

抛开纸面数据,现实里就出现了江苏省汽车流通协会正面对刚上汽大众的例子,在《关于递送上汽大众江苏地区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的函》中,赫然有“江苏地区上汽大众经销商因厂家疯狂压库,生存状况堪忧”、“以产定销,逼迫经销商大量进货,造成经销商库存系数高达3~4”的相关表述。

有鉴于此,行业内车企纷纷开启了“消库模式”。

如上汽大众,2019年1月,上汽大众产量仅为161,965辆,同比下降19.73%,同期销量则为190,000辆,减少了近3万台现有库存。

吉利虽然没有在财报中披露具体零售数字,但有消息人士称,其终端实际销售了18万辆,库存指数已下降到1.07。另外长城目前库存指数已调整到警戒线1.5以下。与此类似的还有荣威与名爵,上汽集团销量快报中显示二者批发数为6万辆,但前者在喜报中透露的终端销量超过5万辆,后者也接近2万辆。这表明上汽集团自主板块在1月消化掉了1万辆左右的库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业内下调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预期,为确保自身在存量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会有越来越多车企自发进入“消库模式”。

此情此景,让笔者想起这样一个场景,在我的家乡广东,每到阴冷冬天时墙壁上都会渗出水珠,擦来擦去都擦不干净。这时,母亲往往会埋怨一句:“布都湿透了,能不能拧一拧再擦?”

文/秦志聪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