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勇走阿拉斯加公路 惊险惊喜并存|远途心路

2019-01-18 浏览:3629 评论:1





从班夫小镇出发时,天还没大亮。由于越往北,白天越短,我们担心到北极圈后会迎来永夜,所以要尽可能地在极夜前尽快抵达北冰洋。

班夫国家公园和美国黄石公园,澳大利亚皇家公园并称为世界三大国家公园。冬天的班夫,白色绵延万里,公路就像是一条在雪国穿梭的逶迤隧道。




园内遍布葱郁的树木,在加拿大,这种泰加林很常见,泰加林又叫寒温带针叶林,叶片窄小,水分和温度不易散失,所以特别耐寒。




森然的树落满雪挂,为了抗寒保暖都紧密地拥到了一起,在路旁站成一道天然屏障,也为我们阻绝了寒风的侵袭。向前开了几十公里后,薄雾散去,匍匐环绕的山峦渐渐突现,巍峨又辽阔。




为了让野生动物安全地通行,路上建了许多让动物们行走的过街天桥。旁边还围着护栏,以防动物跑到公路上发生危险,非常“暖心”的人性化设计。

车外天寒地冻,哥儿几个在车里喝着北冰洋汽水扯闲天。听李总的话音儿,貌似还对缺席南极那一季心怀不忿啊……




“震哥,南极那季你把我们全撇下了,说说吧,在南极你想我们吗?”

“说实话真没想,我最想我儿子,还有我们家的卫生间,十几天不洗澡你受得了吗?”

“呵呵,你~我都受得了,十几天不洗澡怕什么?”

“李总你去了最多开到南极点,转一圈就得跑回来,真的太冷了……”




虽说两极都异常寒冷,但北极的气温相比南极还是要高一些,所以震哥这次更不穿秋裤了,剩下的人提前在温哥华买了最防寒的衣物,到时候把能穿的全裹身上,希望到北极后不要被冻成冰坨。




我们现在仍处于落基山脉的腹地。在班夫的北面,是与其毗邻的贾斯珀国家公园,连接它们的则是号称“世界上最好的穿山观景公路”——93号公路,又叫93号冰原大道。沿这条公路行驶,可以看见各种绝美的自然景色,高山、冰川、湖泊、山谷……




不过现在是冬季,冰原大道上车辆不多,放眼一看,远近全铺着雪,有些地方竟看不到任何植被,以及其它有生命的迹象,大地好像又重回到远古的奇诡。

“停车,拍两张照片!”我从车里跃下,独对苍天,遥远的风瞬间刺进皮肤的每个细孔,有种无以复加的空荒感从四面八方袭来……




我也算是去过一些地方的,可是站在这里,却禁不住地想起了青藏高原,想起我们曾穿越过的喜马拉雅山脉。眼前的景色虽壮阔却少了雄浑的气魄,刚劲却稍欠神圣之感。大概是高度不够,没有触及云天的刀锋白脊。总之,领略过世界屋脊的神威后,任谁的眼光都会变得挑剔啊。




将近晚上8点,离开贾斯伯国家公园的我们抵达道森克里克,这座小城就在我们明天要走的阿拉斯加高速公路“零公里起点”的位置。

李总嚷着要吃中餐,可是这巴掌大的地方,别说中餐馆,连活人都没看见几个,才晚上8点多,街上空荡荡的。

“咱随便找一家,吃两口得了。”拐过两条街,没想到真看到一家中餐馆,怕人家打烊,我们急忙跑过去…..




一路经常吃的是垃圾食品

说起中餐,还是温哥华的最好吃,味道基本和国内一致。许多早期从广东或香港来这边的华人都以开中餐馆为生。而离温哥华越远,中餐的味道也越差强人意,毕竟要迎合白人的口味,做的都是改良或者说是本土化后的中餐,菜单也是简化版。这点不难理解,咱们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菜名什么夫妻肺片,蚂蚁上树要是用英语直译,老外们也不敢下嘴啊,所以一些偏远地方的中餐馆,菜单上都是“烧猪肉”、“烤牛肉”、“炖鸡肉”这种菜名,简单又粗暴。

一进门,偌大的餐馆空无一人,没有顾客,也看不到服务员。我喊了一嗓子,听到动静后,一位看起来年近50岁的大哥从屋里出来,看样子像是老板,见到同胞,我们赶快用中文点了几道家常菜,“您好,我们要宫保鸡丁,葱爆羊肉,摊鸡蛋,炒米粉……”,老板摇摇头表示听不懂,他让我们用英文点餐。

简单交流几句才知道,老板是澳门人,只会讲粤语。恰好我们有位摄像老师懂一丢丢粤语,点了8道菜,并对老板千叮万嘱,“您平常怎么吃就怎么炒,我们不要改良的。”大哥记下菜名,系上围裙进了后厨。




一个人身兼服务生和厨师,要做8道菜肯定费些时间,等得不耐烦的我起身四处环顾,在偏厅看到一张乒乓球桌,“白总,咱俩来一盘切磋切磋?。”

“来啊老付,让我杀杀你的锐气!”

高抛发球,反手攻球,扣杀快搓、乒乒乓乓……还没打进行,厨子出来了,指着我们冷冰冰地用英文说,“这里不能打球,只有我在的时候你们才能打。”

我在心里嘀咕,为什么这位同胞见到我们脸上一点热乎气儿都没有呢……也不好越了规矩,我和白总放下球拍,回去等饭。




终于吃上中餐了,味道不错,没几分钟,桌子就变得如秋风扫落叶般狼藉,老板站一旁指着我问:“你们是日本人吗?”

“不不不,我们是中国人,Chinese。”我放下筷子,赶紧否认。一听我们是从中国来的,老板瞬间收起冷漠,变得喜眉笑眼的,“天呐,我一直以为你们是日本人。”

现在有点明白老板刚才为何对我们冷冰冰的,让我最意外的是他竟听不出我们讲的是普通话,估计很早就移民海外,没去过内地吧。

“道森克里克只有8个中国人,我真的没想到会有国人来这种又偏又小又冷的地方。”老板坐下来,热情地和我们聊了起来。




我问:“您怎么跑这么偏远的地方开餐馆?”

老板回:“这个…说来话长,我很早就过来了,也习惯了一个人在这里生活。”

……

“见到你们太高兴了,这顿算我请客。” 结账时,老板非要给我们免单。

“那怎么好意思!”我们付完钱跟老板说,返程如果有时间,还会来这里吃饭。我是能理解漂泊在外的苦楚的,一个人被孤独喂养,所有情绪会无限去放大,然后再靠自己慢慢消解。嘴上说“习惯了”,其实是找不到可倾诉的人罢了。

中国文化讲“倦鸟思巢,落叶归根”,可现实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人不得不暂时或永远地辗转异乡,只希望每位飘在外面的同胞,回家时都有盏明灯守候,都能遇知心人有爱庇护。




“今儿天气真给力啊,赶紧出发!”在阿拉斯加公路“零起点”的位置,震哥把《越野路书》logo贴到标志牌上后,我们踏上了这条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阿拉斯加公路。赶上一个天朗气清的好天儿,大家心情都不错。






阿拉斯加公路是从阿拉斯加的费尓班克斯,到我们现在所处的道森克里克,全程2000多公里,最早是由美国和加拿大共同修建的一条专为打通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飞地的战备路,现在主要用来运输石油和物资。






秋天的阿拉斯加公路,别样的美

由于现在正值冬季,沿途景色与前几天在国家公园里行驶时基本无异,相比景色,最让我们觉得新鲜的是路上跑的那些大卡车……

“快看,这些大卡车有没有变形金刚的范儿?”

“比国内的卡车好看多了。”

“开得跟闪电似的,“嗖”地一下就过去了。”

这些卡车都有一个“长鼻子”,车里有宽敞的卧室,外面装配超大保险杠,非常抗撞,安全系数极高。它们的行驶速度飞快,一般来说,卡车每小时也就开60、70km,而这些卡车司机在冰雪路面能把车开到140km/h,比我们这种小汽车开得还要快,过弯从不减速,一看就是总在这条路上跑的“常客”。




加拿大的卡车司机算是高薪职业,需要考级。司机们的工资和运输里程挂钩,每公里1.5刀左右。和国内一样,卡车司机们需要和有关部门斗智斗勇,不然赚的钱都缴了罚款。他们的车里配有电台,卡车司机们随时沟通信息,如果碰到检查站检查,他们会相互告知,然后提前找地方休息,等检查站下班后再快速通过。(以上摘自李总微博,李总的朋友曾做过卡车司机,就是在温哥华请我们吃炸酱面的那位大哥^^)

还有一点,阿拉斯加公路并不在国家公园的范围内,司机们不用提防野生动物而减速,所以开起来都是风驰电掣,无所顾忌。




比起卡车,我们可要规矩多了,总得时刻防备高速公路上的一些“不速之客”。这次带了长焦镜头,希望路上能捕捉到大灰熊,最重要的是到北极后,从远处可以抓拍到北极熊的身影。之前寅哥秋天来北美出差,当时他走这条路的时候曾看见一头灰熊在树林外闪现,等他拿出相机,熊早就钻进林子里了,寅哥特别失望,只好在地图上打个点,并给我们备注“这里有熊出没,记得提前备好长焦。”

我们到寅哥打的这个坐标点时,天色已晚。下车前我再次叮嘱大家,“别离车太远,有动静赶紧上车,一定等所有人都上车后再开车。”




大家拿着防熊喷雾,站路边等了一会儿,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可又说不出是哪儿的问题,又等了会儿,一旁的白总捅了我一下,“哎,老付,你听过那个成语吗?就那个……”

“哪个啊?”虽然不清楚白总想表达什么,可我也想到一个词,只是话到嘴边却吐不出来,“你说的是不是那个?”

“刻、舟、求、剑。”文利幽幽地从我身后冒出这几个字。我从文利的语气听出了讽刺和嘲笑的意味……

丢人!我们肯定饿晕了,才做出这种该充“智商税”的事儿。

“冬晨!收队!”我冲着前面的冬晨喊。

“不拍了吗老付?我参数都调好啦。”冬晨一脸无辜。




李总口中的“大仙儿”

“不拍了,快上车。”上车后,李总开起了马后炮,“你看,我都没下车,我早就说过,动物还能在那里等你啊!”这时,突然出现一只土黄色的草狐狸,从我们面前一跃而过,李总更不淡定了,“快看是狐狸!咱老一辈的人都把狐狸当成大仙儿,接下来咱可得小心点儿。”

李总别闹…您说这话我们没法接。当地的超市里还卖狐狸皮呢,也没见超市关门倒闭啊

……




我从网上找了张图片,大家感受下驼鹿的巨大身躯……

除了熊,在阿拉斯加高速公路上还要小心一种大型动物——驼鹿(moose)。驼鹿的背比屁股高,和骆驼很像,所以被叫作驼鹿。它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有2米多高,身长足足3米,体重超过700公斤。听当地人说,驼鹿不机灵,你离它远的时候,这货不过马路,偏偏在你靠近的刹那它才“蹭”地跑过来,挡在车前面。如果开车撞到它,驼鹿沉重的身躯会直接砸在车上,把车里的人活活压死……




我们这一路很幸运,没见到熊和驼鹿,倒是有一次碰到一群北美野牛在公路边悠闲地散步。这些野牛长着一对向上弯曲的长角,身型巨大壮实,性格凶悍,它们的背脊方方正正,浑身长着褐色长毛,看起来……真挺美味的。李总见到野牛特别开心,“晚上咱找地方吃烧烤去,哎你们看,有只小的还掉队了。”仔细看,落在队伍后面的这只小野牛后腿有伤,正一瘸一瘸向前走。

震哥“母爱泛滥”:“看它怪可怜的,肯定被车撞了,咱有没有消炎药给它用点儿。”

李总直接否决,“别介,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咱别破坏大自然的规矩。”




阿拉斯加公路危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的路面。没有隔离带,有些路段基本上就是土路,由于寒冷的气候和冻土地貌,路上波浪起伏,覆盖着冰雪,行驶起来非常湿滑。当地路政部门会在路面撒一些碎石子用来防滑,所以汇车或跟前车太紧的时候,其它车会甩起很多小石子,噼里啪啦地把我们的车门和挡风玻璃砸的坑坑洼洼。




第二天,我们在阿拉斯加公路行驶的时候,还碰到了极端天气。那晚,天黑透了,风雪交加肆虐,我们在冰封之地被浓雾与黑暗锁住,前方视野一片浑浊。

李总:“这雾怪吓人的,可以拍恐怖片了。”

震哥:“可以可以,李总你演鬼,我捉你。”

车速压低,两车小心行驶,狂风呜咽着,雾不见散,却把心吹得更慌了。黑暗中,右前方路边两个车灯一闪一闪,“好像有车陷了。”靠近一看,是辆黄色的福特Mustang正杵在雪堆里,等待救援。




见我们停车,两个细高,穿着帽衫的小伙子跑过来,问李总:“你们有绳子吗?”

必须有,救援工具全齐,路见不平一声吼,遇见难处搭把手。李总从后备箱翻出绳子,把它拴在野马的轮毂上,又跑到车旁边跟摇下车窗的小伙儿说,“哥们儿,别踩油,别踩油。”

本来看着就晕乎的外国人一听中文更晕乎了,瞪着眼睛说:“what?”

李总一拍脑袋,“No gas,no gas!”

把野马救上来,我们开启了八卦闲聊的模式:

李总“你们说那车是他们的吗?”

震哥:“说话不清不楚的。”

我:“我闻到他们身上有大麻的气味。”别问我怎么知道大麻是什么味儿,尼泊尔那帮活死人身上都是这个气味。

白总:“是不是停路边等着讹人呢,要不怎么不报警?”

文利:“那怎么不讹咱们啊。”

冬晨:“还不是看咱们长得匪气!”

……




在阿拉斯加公路上我们每天差不多要赶三、四百公里的路,而路上最享受的事情就是泡野温泉了。当时修路的美军发现离公路不远的地方有温泉,遂临时起意多修了一小段到温泉的路,老外的骨子里真是天生就流淌着会享受的基因。




在冰岛我们也泡过露天的温泉,但不及这里的万分之一美。温泉外环绕森林,由于外面的温度低于零下20℃,树木落满洁白的雪挂,水汽升腾缭绕把池子渲染得像仙境一般。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温泉里没有前凸后翘的妞儿,只有一只光溜溜的震哥……小煞风景。我们站在池子边上,看震哥游过来游过去。




“你们都下来泡会儿啊,特别舒服。”震哥撩起水花,溅得我们一身水。

“算了吧,我可不想跟你鸳鸯戏水。”李总果断拒绝了震哥。




其实,如果时间富裕,大家都想脱光了泡里面舒坦一下,可后面还有几千里的路要赶,都带着任务,自然也就没有这个闲情逸致了,我催促着,“震哥,赶紧出来,天气预报说今儿有大风!”




从野温泉出来没多久,渐渐起风了,天空乌云聚拢,就在快到沃森莱克小镇时,一片特殊的森林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它就是标牌森林,走阿拉斯加公路的人都知道这个地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途径此地时会把车牌或自带的各式标牌钉在森林里的立柱上。这里有个标牌是上海沪A价值10多万的车牌子,不过我们没找到。临走前,李总把《越野路书》的标牌也钉在这里,希望今后路过的朋友看到我们的标志能感到亲切吧。

经过卡克罗斯小镇时,我们还见识到了世界上最小的沙漠。加拿大纬度高,生态系统良好,怎么会有沙漠呢?




我下车上前一探,这个所谓的沙漠其实是一个湖泊,因为干涸之后露出了湖底的沙子。旁边坐着一位印第安醉汉,拿个酒瓶子,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说“这沙漠里有树。”这片小沙地,抱歉在我眼里,它真的不能算是沙漠,由于这片小沙地在森林旁边,如果树种子被风吹到沙漠里,是有可能长出树木的,我往里走了走,“树在哪儿呢?”

那位醉汉说,“早被砍了!我们要保护这片沙漠,它是独一无二的。”

我:“.…..”别的地方都是保护森林,到这儿反而要保护沙漠,真应了“物依稀为贵”这句话,也挺同情加国人民的。

回到车上,李总问:“咱们要不要进去穿一下?”

震哥:“哎呦李总~800米的沙漠也穿,刚踩油门就出界了,咱赶紧赶路吧。”




总的来说,阿拉斯加公路和我们之前走的那些烂路相比,还是好走太多了。经过三天的行车,我们终于到达白马市。白马是育空地区的首府,而再向西开,就会进入阿拉斯加州,我们接下来的线路是转向正北方向。

吃完晚饭在小镇上溜达,我们跟着想买旅游纪念品的李总来到一家店铺,老板恰好是位北美原住民,也就是印第安人。一看我们从中国来,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的店里坐一坐。




因为历史原因,加政府和印第安部落签订了一些条约,条约规定,原住民要呆在政府划出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中生活,而政府会给予他们丰厚的生活待遇。比如,每年付生活费给原住民,原住民不用交税,上学不花钱,看病不花钱,还可以进行非商业性的狩猎……这样的政策使大部分原住民们过着一种衣食无忧,无所事事的闲散生活。




而这家店铺的老板不同,他不但以开店谋生,还为印第安文化的传承做着力所能及的事。老板告诉我们,他把镇上许多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找来,付工钱让他们制作一些带有印第安文化色彩的手工艺品,以此延续流失的印第安文化,也帮年轻人找份正经事自立。

大概想借我们的镜头展示印第安文化,老板拿出许多原住民狩猎时使用的工具,有叉鱼的,有打驼鹿的,还有防熊的……震哥和李总拿着工具玩得不亦乐乎。

在白马市住一宿后,接下来我们将经北美唯一一条通向北极圈的路,前往世界最北尽头。

第二集~完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