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车质网主办的“2019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趋势座谈会”即将于2019年2月28日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危机·化解·前瞻”,将聚焦多维度投诉排名、恶性质量案例、十大共性质量问题、2019年最可能发生的汽车质量大事件、质量提升关键点等热点话题,并将首次发布《2018年汽车消费者客诉完全报告》。欢迎国内乘用车、橡胶轮胎、发动机及变速箱生产企业与会分享和讨论。
回顾过去的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遭遇了近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32.5万辆和254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和1.7%,大部分市场观点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寒冬”已提前到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之而来的是,国内汽车市场产能过剩问题得以凸显。
据普华永道预测,目前国内汽车制造厂的年产能可达4300万辆,而2018年的产量将低于2900万辆,产生过剩问题愈加凸显,减产或将在未来成为“新常态”。
面对市场的“寒冬”,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在2018年前11个月的总销量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特别是部分自主品牌车企,同比最高跌幅超过40%。终端大幅降价促销、频繁举办各类营销活动等已成为国内大部分车企的“御寒”策略,尽管如此,往年销售火爆的“金九银十”今年已不再。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11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达到了1.92,同比上升50%,21个品牌库存深度在2个月以上,还有4个品牌达到3个月以上。
与国内主流车企疲于抵御车市“寒冬”有所不同的是,2018年众多造车新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发展声势浩大。然而,在这“看上去很美”的背后,造车新创企业质量问题频发、推迟交付、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在过去的2018年,只有少数企业完成了新车交付,大部分造车新创企业依旧在交付的道路上苦苦挣扎。
与2018年国内汽车市场失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终端消费者对汽车产品及服务投诉的爆发式增长。作为国内最大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在2018年收到的消费者实名投诉量同比增幅近50%,全年投诉量创纪录地超过75,000宗。
据车质网投诉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投诉仍以产品质量为主,质量类的投诉占比超过80%,且投诉量较2017年增长54.5%。其中“机油增多”、“变速箱异响”、“变速箱顿挫”、“发动机异响”以及“车身生锈”问题成为投诉量排名前五的故障问题,相关投诉量同比均出现大幅上涨。
从质量类投诉分布情况来看,除自主品牌外,其余各国别品牌质量类投诉均有所增加。尽管自主品牌依旧是质量类投诉的焦点,但投诉量有所减少,整体质量水平有明显提升;日系品牌质量类投诉出现激增,较2017年增长逾2倍。
国内汽车市场销量逐月走低,而汽车产品的质量投诉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是中国汽车产品出现大范围的质量滑坡了吗?答案或许并非如此直接。但是,多个千人以上抱团投诉的事件在过去一年频繁出现,表明不少车企的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出现瓶颈并遭遇巨大压力。本就在车市“寒冬”中苦苦支撑的车企,面对质量问题的爆发无疑将陷入更深的漩涡。
那么,造成这些车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2019年是否还将遭遇更为严重的质量危机?面对这些质量危机该如何化解?这些都是国内汽车企业们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也是车质网目前在致力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海量投诉数据进行精准研判后才能形成较为明晰的答案。
2019年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将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重压之下采取何种策略也许将带来完全不同的市场后果。作为国内最大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将会与国内汽车企业分享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质量危机“化解之法”,共同携手在车市的“寒冬”中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