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岸边,时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时任巢湖闸机械修理厂厂长王立声。
1958年,为了修建巢湖大闸,安徽省成立了专门负责维修保养闸机械的巢湖闸机械修理厂。

有多少次,独自踱步的王立声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巢湖闸即将圆满竣工,忧的是巢湖闸机械修理厂的工人们都是从各个单位借调而来的,工程结束后工人们的原单位却几乎都变成了满员状态,到底该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工人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王立声向时任巢湖闸总指挥王庆源说明了这一状况后,王庆源思索良久提出了借修理厂的基础开始干工业、目标是造汽车配件的建议,随后两人向上级汇报,提出了把巢湖闸机械修理厂升级为汽车配件厂的设想。
不久后,经时任安徽省副省长桂蓬批示,当时的水利系统在合肥市南门外的仓库成为了巢湖闸机械修理厂业务转型的新厂房,王庆源提出的从机械修理厂向生产汽车配件转型的设想正式成为现实,也为随后安徽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62年,巢湖闸机械修理厂从巢湖之滨搬到合肥,1964年,工厂正式更名为“巢湖汽车配件厂”,王庆源任厂长,王立声担任供销科长,这就是如今的江淮汽车的前身。

从水利设备修理向汽车业转型谈何容易,更何况是在当年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为了克服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工厂千方百计搜寻、聚拢各类技术人才和生产加工制造人员,总算组建了一支技术大队。

1968年4月,靠着搜寻聚拢而来的人才力量和八方支援的制造设备,在王庆源和王立声坚持不懈地带领之下,两台HF270型发动机从这个小小的厂房之中被研制出来,不久,一台2.5吨的HF130轻型载货汽车随之诞生,这个外形上采用了平头设计的汽车正是安徽汽车工业的第一辆车,它不仅拉开了安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大幕,也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后,这台完全由工人手工打造的汽车被送到北京接受检验,在中南海得到国务院主持工农业生产的余秋里同志的接见,他鼓励巢湖汽车配件厂继续坚持生产汽车,同时也表示将大力支持安徽上马汽车项目。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前夕,巢湖汽车配件厂生产出首批20台汽车,完成了“生产汽车向九大献礼”的光荣使命。在首批汽车下线后,工厂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这批车定名为“江淮牌”,并提出将巢湖汽车制造厂的名字变更为“江淮汽车制造厂”,至此江淮汽车开始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中崭露头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