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9012年说第一遍,防撞梁不是用来救命的,别秀智商了

2019-01-04 浏览:1465 评论:0

防撞梁,英文名bumper beam。

也不知道当年是谁翻译的,就给起了这么个中文名,总让人觉得它就该担负起阻挡一切冲撞,给弱小的人类乘客撑起一个安全空间的重任。


实际上,防撞梁的作用,只需满足车身关键部件在低速下不受物理损伤即可。

这也是为什么NHTSA在Bumper的相关介绍特意着重标注“It is not a safety feature intended to prevent or mitigate injury severity to occupants in the passenger cars.”

(保险杠并不是用来防止和减少车内乘客受伤的安全部件。)


1.

>>> 防撞梁防撞,仅防车受伤<<<


其实中国的国家标准是一样的,保险杠及保险杠相关部件,包括防撞梁,(英文中分别为bumper和bumper beam),主要保证在轻度碰撞下车身不会收到严重损伤即可。


保险杠和防撞梁,其实是为了保护诸如车灯、水箱、排气管这类价格比较高的零部件,降低维修成本而存在的。

所以相关的测试针对防撞梁这一块都非常温和,比如IIHS前后杠的正面碰撞测试时速为6mph(≈9.6km/h),偏置碰撞测试时速为3mph(≈4.8km/h)。

NHTSA的标准就更低了,正面碰撞时速2.5mph(≈4km/h),偏置碰撞时速1.5mph(≈2.4km/h)。

很明显,这都没有要求它成为在猛烈撞击下力能扛鼎的救命英雄,只不过太多不求甚解的媒体给大家造成了误解。

而真正保护车内成员在遭受猛烈撞击时不受伤害的,一直都是车身纵梁,无论有没有防撞梁,在设计过程中,始终要保证猛烈撞击落在纵梁上,用它去维持座舱的完整性。

所以不论发动机舱或后备箱变形有多严重,都不足以论证其对乘客的安全保护做得有多差。


2.

>>> 减配防撞梁有何意义?<<<

其实很多人对于有没有防撞梁的症结主要在于心里不平衡,同样一款车,凭什么在美国就有后防撞梁,在国内就没有。


消费者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关键就在于各国的法规不一样,中国对保险杠和防撞梁的相关规定比较低,大美利坚由于有地狱模式的IIHS存在,所以各大厂商都比较在意。

如果不使用钢性结构的防撞梁,比如用泡沫代替,甚至直接砍掉具备“防撞梁”概念的零部件,可以缩减成本,同时还能满足所在地区的相关法规,何乐而不为。


理论上而言厂家缩减了成本,消费者是可以获利的,比如车价更低。

但这就要看厂家是否愿意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IIHS给保险杠和防撞梁制定更高的标准,其实也是为车主和消费者考虑。


如果日常一些轻微的碰撞和剐蹭就让车子伤筋动骨,动辄修理厂待上十天半个月,又是换零件又是修机盖,不仅心疼车,还心疼钱。

从这个角度来看,站在保险业视角的IIHS还是很会抓住矛盾点的,毕竟保险杠和防撞梁的作用就是防止车受重伤,给车主省钱。


最后,

希望今年大家也能不信谣不传谣,

争做家长群里的辟谣小能手,

新年也要元气满满哒。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官方价: 8.68-10.88万

级别: 小型车

排量: 1.5L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