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这个救命的配置每辆车都有,但会用它的人不超过3%

2018-12-05 浏览:2883 评论:1

几乎每辆车都有一个救命的安全配置,但会使用它的人全国不超过3%,知道是什么吗?

赶紧先戳视频


 


首先给大家补充个小知识啊,为什么把12月12日定为交通安全日呢?其实就是因为“122”是我国的道路交通报警电话,方便大家记忆和宣传,培养大家驾车乘车的安全意识,所以定于12月2日为交通安全日。





那为什么要说后排安全带的问题呢?因为最近葱哥在一些综艺节目中发现,有些坐在后排的乘客,不按规范,甚至是不系安全带,这对广大的观众朋友们来说可不是一种好的示范,而且有很多小伙伴都会觉得后排系不系安全带不重要,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规范的使用安全带,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可以挽回3万人的生命,如果你没有概念,接着往下看。

专家解答及碰撞测试

葱哥特意找来了儿童伤害预防教育专家、全球儿童安全组织高级顾问张咏梅老师,给大家讲解后排不系安全带的危害。

发生交通意外时,如果后排乘客不系安全带,受到致命伤害的概率高达35%,轻伤率提高75%!

但是,不仅这样,你可能还会使前排驾乘人员的死亡率提高80%,因为没有系安全带的后排人员,在发生车祸时,会撞上前排座椅,如果车速快,还可能飞到前排,甚至冲撞挡风玻璃。

从这个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到,车辆在40km/h以上,撞到障碍物后,后排没有系安全带的人体模特因为惯性,直接从座位上弹了起来,头部撞到了前排的椅子上,这如果换成了人,那结果就不敢想象了。


时速越快,后排所承受的撞击力就会越大,如果你20km/h的速度往前开并且没系安全带,一旦发生碰撞,头部受到的最大冲击力相当于你遭到110公斤的物体撞击;系了安全带,冲击力是55公斤的撞击,胸部、头部都会有缓冲,40km/h的话,人受到冲击,相当于你从6米的高空垂直落到水泥地面。


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做过一个的碰撞测试(碰撞模拟时,时速为56km/h)。

测试结果显示,在正向碰撞当中,对于未系安全带的后排乘客,在碰撞当中会因惯性力向前移动,膝部以及头部会与前排乘客座椅发生严重碰撞,并在碰撞后向上方移动,头部与汽车顶棚再次发生碰撞,有颈部、头部重伤致死的可能。

如果车辆发生撞击,速度够快,很容易造成翻车,你可能会从后排直接甩出车外,使得死亡率提高80%,我国驾驶员使用安全带的概率不足百分之 45%;副驾驶不足17%;后排不足3%。



中国已经是世界汽车销量最大国家了,保有量也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用车观念、意识,对汽车危险性的常识方面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小伙伴们看到了吧,后排不系安全带,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不过,如果使用安全带的方法不正确,也会造成伤害,下面就让我们来演示一下安全带正确的使用方法吧!

安全带正确使用方法

如果安全带肩部位置太高,发生事故时,有可能会割伤驾乘人员的颈部

如果肩部位置太低,安全带则会容易从肩膀滑落,导致无法限制驾乘人员的身体前倾。

所以在调节安全带高度时,应该让其跨过我们肩部的中央,这样才能发挥出安全带最大的作用,也不会对我们造成损伤。

一般安全带位置调节机构在B柱附近,可以上下调节安全带的高度,来适应不同身高的驾乘人员。

但是有的车没有调节机构,这该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一个安全带护枕,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割伤颈部的情况。

正确佩戴安全带时,肩带应该跨过胸腔,腰带应该紧贴髋骨。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事故时的冲击力作用在我们的骨骼上而不是我们柔软的内脏器官上。

虽然扣上安全带后,卡扣会发出“啪”的一声,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拉扯一下安全带,确保锁扣已经扣好且没有损坏,这是很多小伙伴日常在使用安全带时忽略的步骤。

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对于孕妇来说,驾乘车辆时必须佩戴安全带,所以总结来说,安全带其实就是生命带。


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扣罚标准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1条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在《机动车违章扣分罚款标准》中也有着相应的记分和罚款处罚规定,虽说处罚的钱不多,但是主要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我们一直强调主驾、副驾要系安全带,往往却忽略了后排乘客同样要系上安全带,其实在不少综艺节目中,也有很多明星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驾驶乘坐榜样。


 其实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对于培养公众的安全意识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

儿童未使用专用的安全座椅

说完系安全带的问题,我们发现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就是会有很多家长会抱着自己的孩子坐车。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但是,很少有人为刚出生的宝宝安装专用的摇篮座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播儿童的乘车安全,我们发起了免费借用“摇篮座椅”的长期公益活动。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