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经济师康松林比工程师蔡澈更适合牵手吉利

2018-10-16 浏览:1275 评论:0

文|李一帆

不掰扯数字就不知道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一眨眼,距离吉利以90亿美元入股戴姆勒,并拿下了戴姆勒9.69%的股权,已经过去了233天。

就在坊间纷纷猜测两者的合作到底将走向何方时,昨天,彭博社忽然放出炸雷,称戴姆勒将与吉利在中国成立网约车合资公司,双方将各持50%的股权,与滴滴出行直接展开竞争。目前,戴姆勒和吉利仍在谈判讨论合作细节。

赶在戴姆勒董事会主席及CEO换届的节骨眼儿上,吉利和戴姆勒这对恋人的第一次正式牵手,也多了点儿承上启下的意思。

我就忍不住寻思起了这么一问题呐,蔡澈和康林松,谁的气质更适合吉利呢?

蔡澈的工程师思维

蔡澈的职场进阶,走的是车企里典型的工程师上位之路——电子工程系毕业,进入戴姆勒研发部成为工程师,历任总工程师助理、总工程师,又负责了几年销售,最终成为戴姆勒集团董事长兼CEO。

当然,从气质上来看,蔡澈的形象绝不同于咱心中那种“格子衫+牛仔裤+瑞士军刀背包”的工程师,相反倒像个自带吉祥物属性的萌感大叔。

但从他执掌戴姆勒这13年的种种手腕来看,职业生涯前20年养成的工程师思维,其实已经深深扎根蔡澈的心中。

咱就说三点:

其一,工程师的“专注”。

工程师讲究的这种专注,是理工科人士所必需的技能。懂行的人常说:“工程师要是抠起来,那是最抠的。他能一天24小时围着这个问题打转。”

所以前几天巴黎车展有媒体问到蔡澈“您觉得自己做的对戴姆勒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蔡澈想都没想就说:“是我对核心汽车业务的专注。把克莱斯勒业务从戴姆勒分开、出售戴姆勒在其他业务领域投资的股票,让集团专注于最核心的汽车高端细分市场业务,确保梅赛德斯-奔驰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对戴姆勒做得最重要的事儿。”

把时间往前倒推11年,恐怕没有人想到蔡澈真的会“痛下杀手”剥离克莱斯勒。因为蔡澈真正的声名鹊起,就是始于其在克莱斯勒时期。

但与动不动就爱惺惺相惜的文人不同,与克莱斯勒多年的感情并未影响蔡澈的工程师脑回路,他完全明白,戴姆勒与克莱斯勒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要想明示戴姆勒豪华车的身份,克莱斯勒就多少是个“脱后腿”的存在。

所以,2007年,正是蔡澈自己斩钉截铁地、亲手切断了克莱斯勒与戴姆勒的联系,赶在克莱斯勒申请破产之前,让克莱斯勒单飞。

六年之后,蔡澈又陆续卖掉戴姆勒手中15%的空中巴士股份,甩掉了这个对豪华品牌来说堪称尴尬式的存在,开始将资金完全聚焦于戴姆勒的汽车业务。

至今,蔡澈的这两次“断舍离”都被看作是戴姆勒能够在豪华品牌打赢翻身仗的关键一环。

其二,工程师的“问题解构”。

如果你家里有位工程师,可能早就发现,每当工程师看到一个东西,不会和咱们一样去想“哇好好玩哦”,而是会想“这玩意儿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们崇尚推导和解构。

蔡澈刚接手戴姆勒的那几年,是戴姆勒最凄惨的时候,对他们而言,不但击败宝马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儿,连奥迪的销量都要领先梅赛德斯-奔驰。

这时候蔡澈就总在想啊,为什么呢?如果不能硬刚,那宝马奥迪是在哪些方面做得好,相反又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呢?

于是他发现,在更年轻活泼的小型车领域,宝马奥迪还没建立起自己的堡垒,而奔驰自己在这一市场也是空白。然后迅速地,蔡澈就带领奔驰推出了跨界车GLA、紧凑型轿车CLA以及一系列小型车计划,走的都是时尚前卫的路子。

蔡澈自己也开始在穿衣打扮上响应起了奔驰的新风格,运动鞋、紧身牛仔裤、不佩戴领带、偶尔还带着牛仔帽等等,高管们刻意营造起的休闲形象也让奔驰开始焕发出了年轻风采。

随后,自2013年以来,梅赛德斯-奔驰每年都实现着两位数的销量增长,2016年,梅赛德斯-奔驰击败宝马再次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豪华车品牌,提前4年实现了蔡澈的既定目标,并保持至今。今年前8个月,奔驰在中国市场对第二名奥迪的领先优势已经拉大到了近4万辆。

正是蔡澈在此前并没有覆盖的紧凑级豪华车市场投放的新车,为戴姆勒集团带来了全新的增量。这也让蔡澈在2016年的“德国最受员工喜爱高管排行榜”中一跃成为冠军。

其三,工程师的“收敛”。

蔡澈任职戴姆勒董事长的这13年里,最耗费心力的一方面就是专注于豪华汽车,另一方面则是聚焦于工程师团队技术的提升,这是最自然的工程师思维使然。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般的良性发展,戴姆勒既有好技术坐镇,又有品牌力支撑,集团也不差钱,蔡澈身上那种工程师的收敛思维表现也愈明显,他对与其它车企开展新的合作并不算热衷。

即便是今年2月吉利入股戴姆勒后,几个月来蔡澈的表态也始终不够明朗,一会儿说“不会考虑与李书福或者吉利进行任何合作”,一会儿说“戴姆勒的任何合作都将在得到北汽集团的支持下进行,对符合北汽利益的事持欢迎态度,底线是李书福持有的股份能带来新的机遇”,一会儿又说“已经与吉利进行过一些初步对话,探索未来在双赢基础上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总之,摇摆不定,不够主动。

在昨天彭博社新闻曝出之前,这种态度就让人们始终无法明朗吉利入股戴姆勒的真正意义。或许,这也是工程师的耐人寻味?

康林松的脑洞经济学

继任者康林松则是经济学出身,误打误撞进入的汽车业。

他的履历充满了传奇色彩,1993年进入戴姆勒,做了几年发动机与变速器的采购工作,后来去到戴姆勒美国工厂负责运营,回国后又转任戴姆勒销售负责人,2016年底,成为戴姆勒全球研发负责人,“万金油”式地被打磨一番后,如今的康林松,已经是蔡澈的接班人。

而之所以说神奇,一方面是因为康林松甚至没有专业背景,却在各个工种积累了一圈经验,每次还都能做出成绩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身上有好几个“戴姆勒第一”的头衔——第一位非销售出身的销售负责人,第一位经济学出身的全球研发总裁,第一位外籍董事会主席。  

这也反映出了康林松的个人特点,思维灵活、适应性强,能做到指哪儿打哪儿,潇洒出枪。

所以有熟悉康林松的媒体对其作出过这样的评价:“不是汽车工科出身使他在看问题时不那么古板,经济学出身使他在趋势把控上有着敏锐的嗅觉。”

经过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历练后,康林松对整个汽车产业显然已经再熟悉不过,如果能在未来执掌戴姆勒时继续发挥他在经济学上的长处,戴姆勒当前的行业优势很可能继续扩大化。

比如,蔡澈说过,当前的戴姆勒集团正处于转型和变革的第三阶段,全网流行的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都是戴姆勒当前致力于推广的课题。

在这种大规模的行业变革以及全球车市一起遭遇滑铁卢的特殊时期,对经济更敏锐、对合作态度更开放、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更强的康林松,显然会比蔡澈更加适合戴姆勒。

而从近几年吉利汽车的发展历程来看,显然,无论产品还是营销层面,吉利都是一家把经济学和营销学玩得贼转的企业。

那么,谁更适应画风活泼百变的吉利,能和吉利玩出更具颠覆意义的合作,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当然咯,这都是我根据面相一厢情愿的猜测罢了。

尽管工程师和经济学家来自不同的学科,走着不同的风格,但其实归根结底,这两类人都有着理性思考和精确量化的一面。面对新产品、新市场和新合作伙伴,他们的想法永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利润和效益最大化。

所以,谁和李书福更牵得来,其实,就看吉利这手怎么伸了。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