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向下扩张!奥迪Q2德国试驾及思考|驾仕阅读(免费版)

2018-05-26 浏览:7296 评论:2

编者注:本文是付费阅读的免费版本,对文章有50%的删除,但比较全面的保留了产品核心要点体验以及动力总成感受,删除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奥迪产品型谱拓展的分析和产品全面表现。 

作者:

Alex, 职位:Tier 1 OEM Product Portfolio Strategy Manager

Allen,职位: OV Engineer(OV:overall vehicle)


对于奥迪这个相对保守、显露固执、遵守规矩且动作迟缓的豪华品牌而言,拓展型谱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稳健的车型规划让奥迪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其中上一代Q系列SUV车型的热销尤其让这个以原本偏好旅行车的品牌始料未及。

回头来看,自己引以为傲的 “allroad” 系列四驱旅行车不温不火,离主流市场十万八千里,且盈利性极差,在扩展车型型谱上,奥迪并没什么选择,热销的 “小型入门级SUV” 一定是首选。

但向下拓展型谱,要比向上更难。

对豪华品牌,这更加困难。主要原因是产品力、价格、销量以及成本之间的平衡取舍——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并没有太多操作空间。

况且,品牌下探还会对内部产品定位的 “保守派” 思维形成挑战。所以,Q2的推出并不简单,而是凝聚了奥迪对于入门级车型复杂、深入的思考。

▲英戈尔施塔特老城与缓缓流过的多瑙河

向下拓展型谱:产品定位的重新思考

(该部分请见付费阅读版)

外观设计:成本控制下的个性化产品

我们的试驾车配置非常奇怪,但也散发着浓重的欧洲风格:选配了S-Line运动套件、全部的驾驶员辅助系统,以及各类电子系统组成的“Technology selection”选装包。却没有配备LED灯光包,车内也是昏黄的2W灯泡。尤其是最小尺寸的钢轮辋冬季胎,直接让外形丢了一大半气场。

▲Q2拥有很大一部分的专属车漆

Q2的外饰是非常注重个性化的。虽然这是区别于主流品牌的好办法,但也有不少副作用,比如产品复杂度和成本会像“坐火箭”一样飙升。

而此前奥迪A1悲惨的事实说明,低端产品很难容纳丰富的产品概念,满足基本需求才是主要宗旨。对于一台两厢小型轿车来说,吸引消费者最终购买奥迪品牌的,是奥迪的质量和质保条件,而个性化内容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

大量低装车率的无效配置无法带来现金流收益,同时,为高度个性化而投资的工厂设备也处于低效率运转状态。因此,刻意追求大范围的个性化,会导致项目的盈利性降低。

在吸取教训之后,我们在奥迪Q2上看到了更为合理的解决办法:

●  个性化的零件范围变少;

●  单个零件的个性化数量增加;

●  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最大限度放大个性化。

对于外观而言,主要的个性化零件集中在车漆和Trim件上,恰好分别对应上述两条。

▲紧扣Trim与车漆两大主题做大外饰的个性化

▲不同的外观Trim到底又多大差别?Q2/Q2 Sport/Q2 Design/Q2 Sport S-Line

但其实,基础零件只有两种:基础版本以及S-Line,剩下的就是不同颜色以及这样那样的装饰件。

▲有选择困难症?可以“一键下单”:Edition#1套装

而Edition#1套装则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为平淡的Q2撑出颜值。6000欧元的选装价格也证明,花钱是提升视觉效果的最好办法。衣服如此,车同样如此。

Q2拥有丰富的外观造型,实际是在可控范围内,追求最大数量的变化,实现了成本与个性化的平衡。

内饰设计:继续博弈成本和个性化

▲试驾车Q2内饰

Q2的内饰同样有不少个性化设计,但能看到更多对于成本的妥协。在内饰上的降低成本主要有两大思路:

提高共用零件的比例

减少零件数量

Q2的内饰风格与A3非常相似,这主要是因为Q2与A3共用不少内饰零件总成的缘故,比如各种操控面板、仪表盘以及出风口等组件。

其中,A3上升降式的中控屏幕变为固定式,减少了不少零件的数量。

▲除了标识出的手枕外其余部分为整块PP-GF硬塑料

▲Q2内饰有两种配色,全黑以及上黑下青,一种奇怪的青色。

▲紧扣有限的内饰个性化要素

虽然内饰零件进行了简化和共用,但还是有一些个性化元素的。内饰的个性化集中在四个内饰件上:空调出风口、中控台饰板、地台左右饰板以及门把手盖板。

▲组成不同的Trim

实际体验来看,除了平时关注度略低的“坚硬一体化门板”之外,Q2的内饰质量还是可以对应奥迪品牌。

在成本与个性化的矛盾上,Q2做出了还算不错的平衡,克服了向下拓展型谱时的一大挑战。

驾乘体验:熟悉的感受

MQB平台出身,使Q2可以搭配宽泛的各类总成零件,但也不可避免地会缺少一些车辆的独特性。因此很多与“驾乘感受”相关的车辆特性,会让人感到非常似曾相识。

比如Q2的行驶品质完全可以媲美A3,采用拖拽臂后悬挂的测试车没有出现SUV恼人的“大侧倾”以及“侧风敏感性”,对于侧向力的控制也令人满意,能够提供可靠的操控极限。在车轮交叉通过颠簸路面时,也没有体会到经常在扭力梁后悬车型上发生的扭转震颤。

由于本身重心较高,Q2尤其是对于运动性的追求意义不大。颇为出色的NVH性能和稳健的悬架调教,使得Q2拥有“中性偏舒适”的操控特性,这是与A3的最大区别。

▲除了稍高的地板,Q2前排坐姿与A3差别不大

▲Q2对于后排配置的设定较低

Q2的后排则明显没有得到照顾:没有车顶拉手、也不提供后排出风口,只有稍高的车身高度给乘坐带来一些实惠。唯一亮点是尚可的座椅舒适度,以及后排大侧窗玻璃带来不错的后排视野(C-HR: 你说什么?风太大我听不见)。

▲封闭式C柱确实对视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但封闭的C柱确实影响到了司机观察后方的视野。实际感受比A3狭窄,好在没有为造型做出太多让步,在如今各种“奇幻高腰线”以及“迷之小后窗”的各路SUV中,还算良心设计。

Q2整体的驾乘感受满足预期,虽然配置有所降低,但没有对品质产生明显影响,或许也称得上是奥迪向下拓展型谱的另一成功之处。

动力总成/电子电器:虽无突破,但有瑕疵

(部分删减,请参见付费版本)

▲EA211 1.4TFSI机型将被1.5升EA211 evo取代

Q2使用了来自MQB平台的动力总成和电子系统,总体表现符合预期。没有单独做特殊的设计,但也继承了这些系统的问题。

● 动力总成符合定位,存在改进空间

Q2的动力总成涵盖三款汽油机以及两款柴油机,暂不规划PHEV以及CNG机型。相比改款A3以及T-Roc,16年中推出的Q2没能赶上1.5升EA211 evo机型,不过两者除了热效率外,其他性能指标差别有限。且同样拥有“COD”闭缸系统。对于SOP更迟的国产Q2L,1.5升evo发动机或成为标配。

▲负责COD系统的凸轮轴“Push-rod”电机

两代EA211高配机型均配备“Cylinder on Demand(COD)”闭缸系统。在闭缸功能的实现上,各家有各家的办法,大众集团采用了通过推销(Push Rod)选取不同凸轮轴升程轮廓的技术路线,结构上有点类似本田VTEC系统。

▲问题是,这台DQ200-7F是否还有改善潜质?

1.4TFSI发动机的动力表现完全能够满足需求,但经历长期设计优化之后的DQ200-7F变速器却依然无法让人百分百满意。DQ200变速器整体表现领先其他干式双离合变速器是不争的事实,著名的降挡顿挫以及低速行车时离合器频繁粗糙的变联动已经不再明显。

▲在Stop&Go工况中对于PT系统-制动的控制亦有待改善

对于PT系统控制的缺陷还出现在全速段Stop&Go ACC功能上。

在低速ACC跟车过程中,Q2有较大概率会出现不平顺的起步和制动过程。起步过程的质量与动力系统的控制方式息息相关,但时缓时急的制动过程让人不禁对驾辅系统的性能产生顾虑。

● 电子系统改善无望

MQB平台的驾辅功能一直都在扩展功能,但性能上却没有很大的改善,之前出现的问题在Q2上依然存在。

▲雷达在范围的准确度值得肯定

试驾车选装了全套驾驶员辅助系统,除了“驾驶员无意识紧急辅助系统”功能外(高尔夫7.5开始配置),基本可以代表整个MQB平台当下的最高水平。但雷达与摄像头之间的配合还不太完善,无法准确地识别目标,尤其是在变更车道或者需要更换跟踪目标时。

电子系统的另外一个制约表现在MIB3多媒体系统,部分操作会出现卡顿。

▲新一代触控MIB3系统需要内饰造型进行配合

平心而论,用户对变速器以及MMI系统的瑕疵实际敏感度较低;而顶级驾辅系统的实际装车量也不见得有多少。无论动力系统还是电子系统,虽然熟悉总成使其很难作为车型的亮点出现,但实际用起来,才发现不仅能够满足Q2的车型定位,对比其他车型依然走在了前面。比如能够全面显示地图的液晶屏幕。

检验向下拓展型谱的最好方式:市场表现

(该部分请见付费阅读版)

 总结:

单纯从试驾体验来看,Q2平淡无奇。主要的亮点是个性化的造型和配置定义。仔细思考后,却能发现奥迪对于产品的认真态度:车型定位准确,瞄准小众但处于主流消费区间的产品;个性化对于“配置复杂度”和“成本控制”形成了不小的挑战,但最终二者达成不错的平衡;整车体验感受虽然无法摆脱MQB的影子,却完全达到入门级奥迪车型的需求。

有上面三点,对于意在向下拓展型谱的奥迪而言,奥迪的向下拓展可谓大获成功。良好的销量已经说明了一切,相信加长后的奥迪Q2L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将会相当出众。

前沿资讯 原创观点

最有逼格的原创型汽车新媒体品牌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奥迪Q2(海外)

官方价: 暂无信息

级别: 小型SUV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