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车评社|2021前低后高 ,2022竞争加剧

2022-01-01 浏览:2223 评论:0

车评观察 《车评社》第505期

前言:今年的最后一次出差,跨过了长江,越过了黄河,与“水”有缘,算是为明年讨了个好彩头,挺有意义。

而在2021年的最后这一天,请你也要记得好好感谢努力的自己!

说到努力,我们的汽车产业也很给力。

据车评社了解,中国新车销量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10万辆,同比增长3.1%,2021年有望实现3年来的首次正增长。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要知道,今年汽车产业遇到的困难相比以往更加复杂。

不仅有疫情的“反复”, “芯荒”的产能限制,原料价格的上涨,还有消费增速的放缓,车市下行压力不小。

但好在,自主品牌的持续向上,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歌猛进让人印象深刻,回首盘点2021中的亮点确实不少。

自主向上 交锋合资


今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长,与自主品牌的车型销量的爆发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车评社了解, 2021年1-11月,乘用车产销1887.9万辆和1906万辆,同比增长6.9%和7.1%。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840.6万辆,同比增长25.1%,其市场份额由37.7%提升为44.1%,较同期大幅提升。

尤其在今年的10月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更是膨胀至47%,达到历史顶点。

深究自主品牌崛起的原因,其实并非偶然,更不是德系和韩系丢掉市场,自主占了便宜。而是自主品牌从产品的设计、研发、技术、产品力,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层面,实现了全面的进步与进化。同时,高端品牌产品份额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其中,一汽红旗、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不仅相继推出了高端品牌,而且打造出了一批明星产品,尤其是新势力头部的“蔚小理”客单价不输豪华合资品牌,比如蔚来单车均价超过雷克萨斯、宝马;理想单车均价位于奥迪、特斯拉之上;小鹏、红旗单车均价也达到了20万元以上。

可见在疫情与供应链的影响下,车市逐渐分化,虽然合资品牌纷纷下滑,但是自主品牌却抓住了“历史机遇”,销量与“股市”均实现逆势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汽在海外市场同样取得了优异的表现。其中,上汽乘用车、蔚来、大通陆续登陆欧洲,长城、吉利、比亚迪也先后加入了“出海”这一阵营,掀起了新一轮的汽车出口浪潮。

而有着“出海”20年经验的奇瑞汽车则再创新高,在今年前11个月公司累计出口突破24万辆,同比增长138%。今年,奇瑞控股集团单月出口已经七次突破2万辆。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累计出口量达179.3万辆,同比增长1.1倍。其中,11月出口量高达20万辆,同比增长59.1%。随着多重利好因素的显现,预计2021年全年出口有望超200万辆。

另据中汽协预测,2022年的销量预计有望超过2700万辆,明年的自主汽车品牌依然大有可为。

新能源赛道 必争之地

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高速发展之势。

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99万辆,渗透率提升至12.7%。据中汽协预估,2021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340万辆,同比增长1.6倍。

其中,国内主流合资品牌11月零售销量为78万辆,较去年同期下滑23%。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榜单中,仅特斯拉一家外资车企,其余均是中国车企。

具体来看,蔚来、小鹏、理想、哪吒等造车新势力交付量持续突破,目前单月销量已超过1万辆。可以看出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旺盛,基本实现了从政策驱动为主,向市场拉动消费为主的转换,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越来越高。

另外,传统车企也在新能源布局上不甘示弱,它们追求品牌向上,布局高端智能电动,比如东风有岚图、长安有奥维塔、吉利有极氪、长城有沙龙。同时,像比亚迪的DMi、长城柠檬、吉利雷神X等混动技术也是层出不穷,“纯电+混动”两步走成为自主崛起的一大利器。

据悉,2022年各自主品牌具有竞争力的新一代混动车型将陆续上市,为新能源汽车增长提供可靠支撑。此外,作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方向,中国汽车企业在本土新能源市场已经占据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新能源的赛道竞争将更加激烈,不少合资车企已下重注, 12月份丰田一口气发布了16款全新电动汽车,就是一个信号。

股比“调整”,接踵上演


在今年除了销量及能源之争外,优胜劣汰后的企业股比“调整”也是一大看点。

猎豹汽车,曾经的“军工一哥”,现在却四分五裂。

早在今年4月,吉利控股集团托管长丰猎豹长沙工厂,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10月,长城汽车接手猎豹荆门基地,新基地落户湖北荆门;同月,安徽猎豹汽车售卖转让。

今年5月,长安标致雪铁龙正式更名宝能汽车,从此市场再无DS。其实从去年开始,长安就认赔22亿元出局,合作9年整,长安汽车和标致雪铁龙的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

今年6月,拜腾汽车烧掉84亿后陷入停摆。有媒体曾经报道,该公司实行的“高端办公”理念,出手相当阔绰,最终烧光了投资人的钱后,却没有一辆量产车,背靠巨头的拜腾汽车将要说拜拜了。

今年8月31日,有消息称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晨汽车)破产重整案第二次债权人大会上,宝马中国将以16.33亿元收购旗下自主品牌中华汽车。

12月13日,北汽宣布增持戴姆勒;12月21日,悦达拿下东风汽车挂牌的东风悦达起亚25%股权;12月24日,比亚迪宣布增持腾势到90%...

可以说,在过去一年,类似关于车企倒闭或合资企业变动的消息密集发生。不过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宝马收购华晨与东风退出东风悦达起亚。

因为,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

而宝马与起亚的一系列举动,为其他合资品牌算是开了一个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也在新能源汽车限制政策出台后,积极调整合资公司的股比。去年年底,大众通过增资扩股,将2017年与江淮汽车合资成立的江淮大众中的股比,调整至75%,江淮大众改名为大众汽车(安徽)。

此外,福特也在不断加码电动化战略,不仅规划投入大笔资金,同时还表示到2030年全球销售的车辆中40%为电动车型。福特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比韩系也好不到哪去,如何能保证其电动化战略的顺利推进?独立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就是一种新选择。

由此可见,政策放开后,外资车企在中国的布局将不再受限制,为其业务的发展带来极大便利。不过,自主车企将要面临产业巨变的阵痛,以及外企的影响,靠实力生存的时代来了。

电池“焦虑” 换电/快充

在今年,“电池”依然是一个热点话题,中国车企显然比外国车企反应更迅速,特别是在动力电池供应链方面。

目前,比亚迪有成熟的动力电池自研自产体系,早在3年前开始计划剥离动力电池业务。此外,比亚迪目前还向一汽等车企供应动力电池。

长城汽车也成功孵化蜂巢能源,目前蜂巢能源已挤进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容量前十。此外,为满足整车超长续航和动力性,大电量电池包仍然以高镍三元电池为主,因此解决三元电池的热失控安全问题仍然是行业的重点。为解决电池热失控安全问题,长城汽车研发出“永不起火、永不爆炸”的大禹电池技术。

此外,今年吉利和广汽等均开始自建动力电池工厂,而新造车势力蔚来在今年9月表示将自研动力电池。

作为占据新能源汽车约25%成本的动力电池,已经成为车企的必争之地。目前来看,外资车企在该领域的布局相对迟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鹏为了解决电池的“续航焦虑”,在极速扩张zho终身免费充电服站项目,全国已经有近2000个;而蔚来汽车则推出了换电站的项目,车主在下单进站后,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电池的更换。

目前,换电站已达到777座,明年的计划是超过1300座。不管是蔚来的换电,还是小鹏免费充电,对于意向用户来说是加分项,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车主的续航焦虑。

据中汽协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500万辆,同比增长接近50%。在市场持续爆发下,动力电池行业也将迎来新一波发展热潮。因此,对动力电池供应链的把控,将成为车企间的竞争之一,这也将倒逼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的创新合作。

科技创新 “智造”未来

当然,在2021年我们也见到了不少新的跨界淘金者入局“造车”。此前,百度、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小牛等科技公司陆续涌入汽车产业,抢夺智能汽车市场。

不过,虽然是跨界而来,它们身上却有着相同的“智能化”标签,也就是在智能化方面有着过人之处。

比如正是看到汽车智能化的趋势,华为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并在刚刚举办的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汽车产品——AITO问界M5。

在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看来,这台新车就是华为构建万物互联生态的关键一环。

此外,今年传闻华为计划与大众集团组建合资公司,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报道称:

华为和大众组建的合资公司旨在作为供应商,向大众集团提供方案,双方讨论的合作方式之一是 " 大众出钱,成为合资公司控股方,华为主要出技术 IP(知识产权)",而华为所提供的技术 IP 不仅包括软件技术,也包括华为的芯片类 IP。

虽然被官方否认,但是传闻的背后透露出一个事实:即使是全球汽车巨头,在全新的智能化技术领域,也没有做好技术储备,快速投入这场技术浪潮。此前,华为已经与大众旗下的奥迪汽车品牌达成合作,向后者提供华为的 ADS 自动驾驶技术方案。

因此,车企与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成为必然,毕竟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有“智造”就会有未来。

总的来看,2021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跨界造车热度不减,头部玩家继续抱团,芯片难题依然存在。

对于2022年,在这里引用一下李书福的新年致辞:

“世界风云变化,科技日新月异,用户需求多元升级。我们不想被世界颠覆,就必须超前布局。

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既要有否定自我的勇气,又要有自我超越的能力;既要保持传统核心能力的优势,又要开创新的革命性优势,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紧紧围绕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做强科技生态圈,打造企业持续竞争力,为用户创造超越期待的价值体验。”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宝马iX3

官方价: 40.5-44.5万

级别: 中型SUV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