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如何面对50年后你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焦虑

2017-12-07 浏览:902 评论:0

文|女青鲶

图|网络

 

硕大的雨滴杂乱地敲打着车顶,我找了个舒服的姿势,把头靠在车窗上,静静地翻读着刘慈欣的新书。

 

这可真是美好的一天。天知道《等待戈多》的话剧票有多贵,在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今天,由人来出演的话剧往往一票难求,幸亏这次预定及时。

 

二十分钟后,爱车和平时一样,准时地将自己停在了我家楼下的停车库内,熄火、开门,一气呵成。

 

我乘坐电梯回到家中。

 

大门已打开,柔和的灯光、柔美的音乐和一杯加冰的百利甜,机器人管家Jarvis都已经为我准备好,室内的温度、湿度、活氧皆调整到了让人舒心的数值。

 

 

茶几旁,多了一个柔软到可以陷进去的沙发。Jarvis告诉我,这是我丈夫为我准备的纪念日礼物,而他此刻刚从女儿家出门,预计15分钟到家。

 

“算他有心,五十多年了,也没忘了这个老习惯。不然真不及对门那个年轻姑娘找的人工智能系统OS1男友。”其实以他这个岁数的记忆力,多半也是Jarvis提醒的,我心里知道,却没有说出口。

 

即使如今购物已经方便到只要带上VR 4D眼镜,就能足不出户触摸、感受、试穿、试用,最终下单选购各种各样的商品,但只要有心就够了。

 

 

 

以上这段有些不找边际、却绝不扯淡的畅想,是我在看过了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大佬们的发言后萌发的。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相信机器会让人的工作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有创造力。过去30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30年,我们将把机器变成人。但是最终应该让机器更像机器、人更像人。”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主要的推动力就是AI,从金融到房产、教育、医疗等,能想到的产业都会因AI而发生变化,AI堪比工业革命。”

 

苹果CEO蒂姆·库克:“我并不担心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思考,却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和今年年中的2017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一样,能够触及大佬们以及普罗大众G点的早就不是互联网本身,话题的主角已经彻底让位给了人工智能。

 

并且你会发现,无论是马云、李彦宏、库克,还是谷歌CEO皮查伊、腾讯CEO马化腾都认同一个观点,AI将取代当下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

 

有趣的是,他们并不为此而感到担忧。

 

 

总的看来,原因有两点:

 

1. 在新的社会结构中,你可以选择不去工作,却完全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当下我们对于未来工作岗位的担忧,是建立在一个现有的思维模式上的。那就是,只有工作才会带来资源,才能拥有社会地位。

 

 

但这并不代表着这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是不可改变的。

 

“随着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很可能会迎来一个人人都有基本收入的新时代。虽然我不确定不用工作之后人们会干什么,但或许会有时间做别的更复杂、更有趣的事。当然也会有更多闲暇时光。”

——这不是我说的,是特斯拉CEO马斯克曾提出过的设想:

 

换句话,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已经发展、进步到了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的程度。而是否工作、从事什么工作将主要取决于你的兴趣。

 

 

2. 有些工作是AI永远无法取代的。

 

当然,马斯克的“拥有闲暇时光”是个好听的说法。换做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的说辞,“未来会有超过90%的人变成无用阶层。”

无论你是主动选择的,还是被动沦为的。但我觉得这个观点过于悲欢了。

 

那么我们就来畅想一下,什么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机器会取代大部分机械的工作,而人类将会从事更有创意、更有创造、更有体验的工作。”不仅马云,这个观点李开复、《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业也都提到过。

 

 

另外马云还特别指出了服务业,他认为 “服务业一定会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来源。”

当然马云谈到的服务业,并不是简单的端茶倒水这么简单,它是涉及到情感交流的高端服务业,包括奢侈品营业员、心理咨询师、美容、健身教练等等。

 

而我觉得,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比如作词作曲、摄影、文学、绘画等也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五十年后可能会有机器人歌手、机器人画家的出现,但按部就班、根据设定程序办事的他们是无法展现出人意料的美感的。

 

 

不过这也对我们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拿记者这份工作为例,如果你只是从网络上收集素材,东拼西凑形成一篇文章,那么你的工作会很快被AI取代。因为在素材的丰富度上,作为人类,我们不计AI的亿万分之一。但是如果记者前往第一现场进行了深入的人物采访和实地考察,那这篇文章显然是无法被取代的。

 

再就是包括话剧、电影、综艺在内的娱乐行业。

 

虽然人工智能会拥有令人惊叹的智力,但他们是无意识的,也不会像好莱坞电影里一样突然之间形成意识。比如AlphaGo这个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AI,无论它的运算多么迅速、缜密,也不会在比赛中感到焦虑,更不会因赢得比赛而感到兴奋。

 

这也就注定了AI无法在那些需要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行业里大展拳脚。

 

 

想象一下,如果舞台上的话剧演员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我又何必去看话剧呢?看录像好了,反正每一句台词,无论在哪一次演出中都是同一个语气、同一种表达方法。

 

 

工作只是一个方面,在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和担忧中,还往往牵扯到情感、伦理、法律许多层面。

 

 

但同样因为AI是无意识,未来的它们也许能在情感和生理上给予人们慰藉,却永远无法比拟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

 

电影《她》里描绘了一个饮爱情之鸩,止孤独之渴的故事:邮件代理写手西奥多精于“传递”情感,却存在严重的自我情感表达障碍。

 

一个偶然机会,他接触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OS1——萨曼莎,并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又幽默风趣的“她”。可惜,懂得自我进化的“她”看似高级,却没有“心肝”,不然她怎么会同时和八千多个人说话,和六百多个人恋爱?

 

她至始至终没有进化出人类最高级的情感。她并不“爱”西奥多。

 

 

回归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人类需求的探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人类需求被依次分为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的五个层次。

 

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些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人类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满足的追求中。而这些高层次的需求也是人工智能没有办法代替我们实现的。

 

 

就像汽车、火车、飞机的出现,节省了人类花费在路途中的时间,也就为人类留出了更多精力,去探索新的领域,并没有什么好过分担心的。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