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长安的“千亿香格里拉” 是新能源积分的敲门砖?

2017-10-21 浏览:1322 评论:0

文章共计 1841 字 | 阅读时间约 4 分钟

10月19日,长安在北京正式宣布了其针对未来新能源产品的“香格里拉计划”,计划核心如下:

1.累计投入1000亿元进行新能源产品研发

2.2020年完成三大新能源平台的打造

3.2025年长安停售传统意义燃油车

每一条看起来都很振奋人心,但我们先不把目标放的那么长远,眼前国内车企面临的问题是:明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也有传闻延迟到2019年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这事搞不定,你还想卖车?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双积分”)的核心是将车企产品平均油耗与新能源产品进行挂钩,平均油耗新能源产品比例达不到,直接取消销售资格。对大多数车企来说,传统燃油机技术短时间内并不能达到让油耗折腰的水平。而消费者所关心的“性能”一定程度上又需要油耗做支撑。那么直接开发新能源产品进行对冲是最便利的方法。

就算是开发新能源产品,也不是分分钟能上马的项目,诸多车企选择联姻,最近的江淮大众,众泰福特,长城MINI之类定下的都是以新能源作为产品基调。这事情也说不上多功利,政策来了,车企都得照办。而作为自主第一阵营的长安,是有足够的能力单干树一面大旗的。这也是“千亿香格里拉计划”的基调。总不能等到下雨再去买伞吧。

长安的“千亿计划”对未来给出了一个很积极的答案,但猫哥有个疑问:这1000亿从何而来?长安在报告中强调了“累计”这个词,到2025年还有八年不到,猫哥查询了长安从2012-2016年的净利润数据,只觉得,长安真掏出这千亿来,那一定是背水一战,2025干不掉燃油车算我输!

细分一下数据,千亿计划中有400亿元是要投向新能源产品研发,光这一点,就超过了长安之前五年的净利润之和。就目前来看,充电站三年内还修不到猫哥家门口,那接下来三年,长安对燃油车将给出一个怎样的态度?到2025年还有八年,平均每年50亿研发资金,这笔不小的费用要给出怎样的结果呢?

这套钱花完,想不和燃油车再见都有难度

如果只是应对“双积分”,猫哥到觉得长安都有些用力过猛了,这是要成为中国的特斯拉啊。这一千亿包含了新能源的全产业链。长安还计划在 2025 年前推出 21 款纯电动车型、12 款插电混动车型。均下来一年四款,数量不算少。

长安的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很容易就让人跳戏到比亚迪那边去了,这就是不想继续和燃油车玩的节奏啊。几年后的未来谁都看不到,仅从现在看,长安1000亿的背水一战,这个本钱有点大。

上文提到了长安对新能源的投资的产品未来布局,那么,目前长安新能源的销售量到底如何呢?说穿了,只有卖产品才是维持一个车企现金流的根本。长安规划了美妙的前景之后,实际表现又是如何?

时间往前推两年,长安在新能源产品上的表现只是“初出茅庐”,但这次发布会上长安表示,2017年截至10月,长安新能源产品已经销售超过3.5万辆,今年预期会超过五万辆。但长安在9月的燃油车销量已经突破10万辆,新能源一年等于燃油车半个月。到2025年新能源产销量赶上并取代燃油车,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边是迫切的“双积分”新能源需求,一边是增长缓慢的新能源市场。也难怪很多人将新能源视作“政策晴雨表”,想要让新能源达到与燃油车一致的使用体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无疑加大了长安主推新能源,替代燃油车的难度。

像轿车一样舒适、安静,像超跑一样奔放,这是电气技术带来的革命。目前1KM消耗的电能,和家用汽油车消耗的石油成本,大约是1:7的关系。但是石油是天然资源需要再生时间,而电能却可以因为技术的升级成本降低,随着时间推移,电能的使用成本对比石油会更有优势。道理是如此,但在国内,短期内只看到了在政策层面对新能源的支持,而市场上的全系配套进展缓慢。

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于2017年9月

对车企来说,一面是政策的步步紧逼,一面是实际的销售压力。如果卖不出去挣不到钱,也就无法为未来的设想提供资金支持。长安的“千亿香格里拉”在接下来数年如何在研发和消费上做出平衡。比起单纯的产品更为重要。

如果以“卖出去”为核心,但新能源车在国内短时间内都不像一个巨大的市场。新能源补贴退坡后,市场表现将更为明显,长安的千亿计划最近几年都要靠燃油车来回款,那么,不能自循环的市场算正常吗?

猫哥总结:

“千亿香格里拉”场面铺的很大,但执行起来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新能源的崛起绝对不是靠某款产品或某款技术,而是改变整个社会对新能源概念的认知。没有消费基础的产品,真不是为下一阶段的“双积分”政策去当个敲门砖?


拓展阅读:


拼了几十年仍胜负难分 八代凯美瑞对十代雅阁

试驾 | 论实力 它不输传祺GS3/长安CS35

五年前三菱在中国按下重启键 如今又按下加速键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