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涨姿势,德国人如何看滴滴“空姐遇难”?

2018-05-24 浏览:2189 评论:0

滴滴顺风车“空姐遇难”事件已经过去一周多了,“网约车”这个话题一直都存在争议的。一来它损害了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利益,不少地方的出租车司机自发罢工,对网约车表明强烈的反对态度,影响到了社会秩序;二来网约车一直缺乏有效的监管,所以偶尔会出现一些人身安全事故。“网约车”体现了中国相关部门鼓励科技创新,但又暴露了没有成熟制度的一面。那么,我们的德国老朋友——温弗里德·马特,他来自一个交通制度成熟的国家,是怎么看待中国网约车和出行的呢?

 


温弗里德·马特从1969年开始从事汽车运动,曾经是德国职业拉力赛赛手,拥有40年以上在欧洲车辆安全、驾驶安全和赛事活动经验。现在来到中国,主要做安全培训这块工作。他来中国已有十多年,见证了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和见识了跟德国与众不同的交通出行状况。下面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给大家分享下中德两国在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的差异。


马特自述:


对于出行方面,我想说德国跟中国的情况略不同,但是大体上差别不是特别大。对于之前网约车“空姐遇难”那件案子,很多人开始质疑网约车是否安全,甚至开始出现对出租车的担忧,人们开始对自身安全越来越不放心,在这里我先聊一下关于德国的出租车运营资格的问题。

 


首先,在德国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和中国一样,这个行业也是由政府严格把控的,你需要向政府申请营运资格,当你获得许可后政府会向你颁发许可证,这时才可以上路营运。和中国一样,司机用政府规定的计价器进行记录历程并结算车费,同时计价器也会自动计算你的应缴税费,避免偷税漏税。

 


如果你坐上没有计价器的出租车,那显然就是黑车了,因为在德国是绝不容许无证营运的,这是法律规定的,所以你在德国想打像滴滴或优步Uber?不存在的。你只能打到车顶上挂着TAXI立牌的出租车。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可以向其他司机租一辆出租车来运营,一样是有计价器的,不过这种“二道承包”的出租车颜色会和别的出租车不同。其实道理还是一样,你驾驶它同样需要营运执照,最后还是走不出出租车持证上岗这个范畴。



这一点恐怕要比中国目前这个情况安全,如今中国的滴滴、美团、嘀嗒等网约车大行其道,乘客在打车前根本不清楚司机是什么样的人,也未必熟悉想要去的那个地方,不知道司机将走哪条路线。而且在中国,很多车主司机根本不知道如何安全驾驶,没经过专业培训,细想起来还是比较可怕的。

 

说到这里,我就顺便说一下上海出租车,因为我常年在上海,更熟悉这边的情况。首先,在上海打出租车完全颠覆了我的三观(可能别的地方就更严重了),情况比以前更糟,因为现在你可以用约车app,当出租车司机在app上接单后,他们就去接那些下单的客人。这时司机开车并没把空车牌放下,车顶还亮着“空车”的绿灯,但你招手时他们根本不会停,真是想骂人。

 

 

即使有时他们停下了,司机一听地点不是他们想去的,就果断拒载。有时你在下雨天用约车app也然并卵,这种情况实在糟心。这可不是以前,而是现在,完全不是我认识的当年的上海出租了,有了约车app后情况反而更糟了。我感觉政府更应该在行业规则上入手,而不只是看到app的便利性,实际上一点也不便利,比如对那些拒载的司机,监管部门直接罚他们几百大洋,我估计比用app还好使。

 

不过,说到出行便利性上的话,德国的出租跟中国还不太一样。在德国,出租车的价格起码比中国10倍,所以没什么人想打出租。而且,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出租车都不是你随便在街边招手就能叫的,在德国出租车并不是满大街兜客,而是停在出租车泊位或专用出租车站,通常都靠近机场或者购物商场。不过,现在也能打电话预约了,也像中国一样有可以用app下单,下单成功后你会被告知司机和车牌号等一系列相关信息。

 


另外关于司机犯罪的事件,在德国也一样存在的,而且在任何国家都会出现。不过相比之下,司机更容易成为弱势群体,比如被抢劫或者盗窃车辆或钱财时有发生。在德国,出租车车内通常有三个按钮,一个是步话机,按下去后可以跟其他TAXI对话,这是正常沟通功能。还有两个是隐藏按钮(在仪表板下),他们是应急用的。其中一个位于仪表盘下方膝盖附近的位置,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司机会用膝盖来按下按钮,按下后该信息会发到TAXI调度中心,由那边的工作人员帮报警。另一个按钮是按下去后,车子会发出警报声,吓住歹徒。

 

好了,出租车和网约车的话题我就聊到这里。最后啰嗦几句公交车的,我平时很少坐公交,不是太了解。但坐过上海的71路BRT快速公交,这条线路的设计有很多槽点,比如我乘坐它去虹桥机场,它偏偏停到2公里外让我们下车。而那个位置,你说打车嘛,又尴尬,走路嘛,又TM远。真搞不懂负责那项目的人咋想的。

 


好,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出行话题一点简单的想法,下次大家有什么想了解的,欢迎给我们留言。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混动时代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